【百名学者预见2023】张建红:2023年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或降低10%左右

  中新经纬1月4日电 题:2023年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或降低10%左右

  作者 张建红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技术经济分会理事

  氢能作为推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一种可行技术路线,已成为世界能源领域的热点话题,氢能经济被欧美国家和国际能源署等重要国际组织寄予厚望。中国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氢能产业链,具有产业链优势。目前国内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

  中国在石化、煤化工和焦化行业产业链发达,令制氢成本大幅低于日韩欧美地区,相关储氢、运氢、加氢等配套设施的建设速度也成为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优势。中国氢能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总体来看,中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基础良好,2023年将继续多点突破,蓄势待发,未来成长空间巨大。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5%。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为10%,氢气需求量有望达到6000万吨。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氢气产能约为4000万吨/年,氢气产量达3300万吨,同比增长32%,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的突破和成本的降低,氢能使用量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23年中国氢气产量将达4300万吨左右。

  目前,中国氢能产业尚处于市场导入阶段,主要以煤制氢、工业副产氢为主,煤制氢技术成熟,制氢工艺体系和产业链条相对完整。预计2023年绿电制绿氢项目将加速落地,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将在目前的水平上降低10%左右;随着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的推进,“蓝氢”项目有望落地。制氢设备方面,2023年单体产氢量2000Nm3/h碱性水电解制氢装备、单体产氢量1000Nm3/h PEM制氢装备将实现工业验证试验。

  得益于政策支持,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和高压储氢瓶性能的不断提升,IV型储氢瓶原材料进一步国产化,2023年有望小规模试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V型瓶;预计未来国内高压储氢瓶需求量将保持高速增长。

  相比于气氢储运和液氢储运,固态储运在安全性方面优势明显。预计2023年中国金属储氢材料有望量产并在绿电制绿氢示范工程中得以应用,有机液态储氢技术或开展工业试验,预计2023年储氢材料市场规模将增至9-10亿元。

  从国际化合作方面来看,氢的国际贸易才刚刚起步。随着全球“氢能热”的不断升温,各国通过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氢能的国际合作将成为一片新“蓝海”。随着氢能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绿氢、绿氨等原料的国际贸易将快速涌现。预计2023年中国将增加轻质低碳富氢原料的进口,可能会根据国际能源市场行情择机进口部分绿氢,在港口为远洋轮船提供绿氨加注服务。另外,可能依托既有能源交易平台建立专业的氢能交易平台,并适时考虑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中国还将依托在蓝氢制取、绿电制绿氢、高压气态配合长管拖车储运以及加氢站的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和运营,还有燃料电池、氢能商用车的生产制造方面的全产业链优势,助力相关国家和地区实现其氢能发展战略。可以预见,2023年中国将有大量氢能技术、贸易服务、氢能工程服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宋亚芬

【编辑:郭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