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阳:银行如何提升个人贷款业务管理精细化水平?

  中新经纬1月9日电 题:银行如何提升个人贷款业务管理精细化水平?

  作者 杜阳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

  1月6日,银保监会在对《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形成《个人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银行业增强信贷管理能力,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指明方向。

  多个维度对个人贷款业务管理进行调整

  《办法》从多个维度对个人贷款业务管理进行调整,推动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明确界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涵,对推动管理办法的进一步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二是指出个人贷款风险限额管理制度的建立要根据风险管理实际需要,给予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信贷管理的充分自主权,提升限额管理的质效水平,既满足实际贷款需求,又能够守住风险底线。

  三是规定个人消费贷款和用于生产经营的贷款期限均不得超过5年,后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至10年。对不同类型个人贷款设置明确的贷款期限,可以有效优化贷款结构,降低因贷款期限错配产生的流动性风险。

  四是明确贷款利率应遵循利率市场化原则,由借贷双方在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协商确定。按照此原则发放个人贷款,将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与客户的议价空间,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居民借贷成本,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五是完善个人贷款申请条件,借款人借款用途及还款来源须明确合法,有助于银行准确评估借款人风险水平,锁定借款人偿债能力,加强贷后管理,提升资产质量。

  六是新增关于关联交易管理的内容,要求贷款人为股东等关联方办理个人贷款的,应严格执行关联交易管理的相关监管规定。该项规定可以降低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和传染性,有利于金融系统稳健发展。

  个人贷款发展呈现新趋势、新特点

  近年来,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业务实现快速发展。从新增贷款规模来看,2022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局部反复,国内宏观经济运行承压、居民消费意愿不足等因素影响,新增居民户贷款规模有所降低,但整体来看,个人贷款规模增长依然保持稳健。截至2022年11月末,金融机构新增居民户人民币贷款共计3.65万亿元,其中新增短期居民户人民币贷款共计1.09万亿元,新增中长期居民户人民币贷款共计2.56万亿元。

  从业务贡献来看,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业务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的背景下,公司业务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多数银行均开始实行零售转型战略,个人贷款业务作为大零售战略的核心部分,将成为银行发展的增长引擎。根据我们统计,当前银行业零售贷款规模和营收贡献率均超过40%,并有望进一步提升。

  从业务发展模式来看,个人贷款业务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银行业可以快速获取客户基本资料,形成对潜在客户的精准画像。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差异化营销,提高营销成功率。

  整体来看,个人贷款业务的规模总量、盈利模式及运营模式等都发生巨大改变,为了保证业务的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对管理办法进行更新调整,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水平。《办法》的发布为个人贷款业务管理指明方向,并深度结合当前业务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管理的有效性,成为个人贷款业务发展的稳定器。

  银行业应提升个人贷款业务管理精细化水平

  《办法》正式实施后,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严格执行《办法》要求,加强个人贷款业务管理。

  一是要提升个人贷款业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针对不同类型客户,设置差异化的限额管理制度;明确不同类型贷款的期限和利率水平;贷前对客户的贷款用途和还款来源进行尽职调查,防止资金挪用;贷后按照规定进行定期检查,并形成相关检查报告。

  二是要完善个人贷款业务的风控流程,加强对个人客户的贷前审查,全面了解、评估客户的借贷能力和潜在风险;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灵活授信,监测、追踪客户的资金流向和交易过程,提高信息透明度。

  三是要提升个人贷款业务发展的数字化水平。健全数字化智能风控系统,通过大数据整合客户的资金、交易、物流等信息,建立智能信用评估和风险预警模型,将其应用于审批、营销、管理等全流程,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确保风险管理降本增效。

  四是要注重金融消费者保护。由于个人贷款客户数量众多,相较于企业客户,更需要关注其在金融活动中的权益保护问题。要强化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金融素养;审慎经营,建立严格的内控措施和科学的技术监控手段,注重对个人贷款客户信息的保护,努力杜绝侵犯金融消费者权益行为的事情发生。(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王蕾

【编辑:付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