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学者预见2023】陈兵:“数据二十条”助力全国数据交易迎来热潮

  中新经纬1月13日电 题:“数据二十条”助力全国数据交易迎来热潮

  作者 陈兵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南开大学竞争法中心主任

  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性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组织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如何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最大化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已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自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以来,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广东、北京、上海、浙江、贵州等地方相继成立数据交易所,目前全国各地发起的数据交易所超过30家。其中,截至2022年12月31日,深圳数据交易所累计交易规模突破12亿元,交易场景61个,市场参与主体551家,覆盖省市超20个。

  在各地积极建设数据交易所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其中存在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其一,由于中国数据产权制度尚未健全,各地数据交易所数据确权标准不统一,易引发数据权益纠纷,制约数据的交易和流通;其二,地方数据交易所仍缺少相对统一的数据定价模型,易导致交易双方认为数据定价缺乏“公允性”,降低成交率;其三,目前地方数据交易所缺乏相对统一的数据安全保障规范和标准,且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尚未成熟和普及,数据交易过程中仍然面临严峻的数据安全风险。

  上述问题不仅会对企业、消费者等主体的数据权益构成负面影响,还会增加数据交易过程中存在的企业交易使用数据的操作成本与合规风险,无形中制约数据交易双方的交易意愿,不利于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在此背景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成为了进一步激活数据交易的关键。2022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对外发布,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提出了20条政策举措,简称《数据二十条》。《数据二十条》的发布、推进及不断细化,将为中国数据交易所的建设提供制度支撑,充分激发数据要素的交易与流通,真正释放数据要素的内在价值。

  首先,《数据二十条》将推动数据产权制度的完善,有助于解决数据交易中的数据确权难题。传统单一所有权制度难以实现数据要素的最大化利用,不利于数据要素交易与流通,而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的建立,将根据数据来源和数据生成特征,分别界定数据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各参与方享有的合法权利,提升各参与方参与数据交易的合规性与积极性。

  其次,《数据二十条》将进一步健全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有助于地方数据交易所建立相对统一的数据交易规范。目前,各地数据交易所的数据定价、交易合规、标准化等规范不统一,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数据流通准入标准规则的建立,以及数据交易场所体系的完善,将有助于地区数据交易所形成相对统一的数据交易规范与标准,促进数据要素的跨区域流通与交易。同时,符合数据要素特性的定价模式和价格形成机制,也将为数据交易双方拟定价格提供参考。

  最后,《数据二十条》将推动数据要素交易安全可控,减少数据交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风险。现阶段数据安全流通规范与技术标准尚未成熟,且地方数据交易所数据安全监管标准不一,易导致数据交易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数据流通安全保障技术、标准、方案的建立,将有助于形成流通过程可追溯、安全风险可防范的数据可信流通体系,督促参与数据交易的各方履行数据要素流通安全责任和义务,据此也为数据交易敏捷治理,准确归责,合理解纷提供了基础规则。

  可以预见,2023年,在《数据二十条》的规范引领和大力促动下,各地数据交易中心在数据确权、数据定价、数据交易、数据安全、数据增值协作等方面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在操作规范层面也将得到更好融合,为提升数据交易市场效率与安全水平提供保障,助力高水平的国家级数据交易中心的建成与发展,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也有望早日形成。(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原创,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孙庆阳

【编辑:王京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