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彬等:1月MLF“加量平价”续作,降准降息仍需等待

  中新经纬1月16日电 题:1月MLF“加量平价”续作,降准降息仍需等待

  作者 温彬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张丽云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金融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3年1月16日央行开展779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中标利率为2.75%,与此前持平。央行当日还进行了74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和8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15%和2.00%,与此前持平。16日共实现净投放9330亿元。

  当前降息必要性不高

  近日,伴随春节临近,流动性环境有所收紧,央行开始适度加大OMO(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力度,并提前布局了14天跨节资金。后续流动性环境收紧局面是否会延续,以及央行何时采取降准、降息政策,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1月MLF利率继续维持不变,使得市场关于降息的预期落空。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源于:

  一是2022年12月刚刚实施全面降准,且疫情防控优化、稳地产等一揽子政策持续加码,政策频率不需要太频繁。

  二是临近春节,此时降息的政策效果不强,降息时点未到。

  三是2023年1月以来信贷投放节奏较快,且存在应投尽投大幅降价、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补贴分行以及贷款重定价效应,预计1月信贷有望呈现“量增、价降”特点,已实际起到降息的效果,需继续观察经济修复和实体融资需求效果。

  四是近期央行、银保监会宣布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在该机制下,房价连续下行的城市按揭贷款利率下限可以突破或取消。目前已有城市按照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50bp(基点)进行定价,使得按揭定价与LPR不再锚定,房贷利率下行空间较大。

  考虑到降息主要是为了配合宏观调控政策的整体发力,因此两会前后降息落地概率和必要性更高。此时,为确保“开门红”平稳,需加大需求端刺激政策的接续和对冲。届时,OMO、MLF政策利率可能下调5-10bp,并带动LPR下调;为缓解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预计5年期以上LPR降幅更大。但相较于2022年,整体政策利率调整空间相对有限。

  短期内再次降准的空间收窄,4月或为下次窗口期

  当前金融机构实际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相对偏低,政策回旋余地减弱。通过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适宜用于缓解持续的流动性紧张或结构性矛盾,而非短期季节性压力。当前,预计央行将继续灵活采取OMO加量投放+结构性政策工具发力+其他临时工具组合等方式,来平抑资金面季节性波动,并支持宽信用进程。

  结合各因素综合考量,预计2023年有两次降准操作,二季度和四季度概率较高,窗口期分别在4月和10月。

  一是为应对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框架,为银行定期提供长期稳定资金,降准仍有必要。在结构性流动性短缺下,银行资产投放会派生存款,伴随存款基数做大,补缴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也会越来越多,进而消耗自身超储。在没有外部流动性注入情况下,银行运行一段时间后,流动性会逐步收敛。若完全依靠央行短端资金滚动续作来补充基础货币,则会加大央行流动性管理压力,也使得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提升。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央行会通过再贷款、超额续作MLF、降准等方式,深度释放一次中长期流动性。自2021年以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的时点分别为2021年7月、2021年12月、2022年4月、2022年11月,即每间隔大概半年左右,央行会深度释放一次流动性。

  二是一季度稳增长政策集中发力显效和信贷“开门红”之后,若经济修复的可持续性和斜率弱于预期,不排除二季度初会适时通过降准等操作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巩固经济回稳向上态势。

  三是2023年银行司库负债在10-11月迎来到期峰值,需要降准等操作来减缓负债端压力。2022年10-11月,同业存单利率非理性上行,就是在司库负债集中到期压力下,市场“有价无量”,造成机构竞相提价,形成羊群效应,最终伴随央行降准等外力介入才逐步稳定。(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宋亚芬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