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红:“宁王们”持续加码的动力电池回收是蓝海还是红海?

  中新经纬1月31日电 题:“宁王们”持续加码的动力电池回收是蓝海还是红海?

  作者 张建红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技术经济分会理事

  1月29日,此前曾多次加码动力电池回收的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拟投资建设一体化新材料产业项目,项目投资总金额不超过人民币238亿元。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具备50万吨废旧电池材料回收(含兼容过程料)及相应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及负极再生石墨制造等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

  近年来,宁德时代持续加码动力电池回收业务。而同时看中这块“肥肉”的还有特斯拉、比亚迪等行业巨头及众多中小企业。天眼查APP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数量已接近9万家。

  动力电池回收是否存过热风险?

  巨大的行业吸引力背后是广阔的市场前景。东亚前海证券预测,2030年动力电池拆解回收的市场空间将达到1074.3亿元。

  不过,众多企业入场背后,产业是否存在过热风险也值得警示。相关机构预测,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在20万吨左右,而众多锂电池生产企业都在大力推进自己的回收布局,据公开信息,仅格林美2021年的产能设计总拆解处理能力就已达21.5万吨/年。

  综合来看,目前动力电池回收项目主要存在四大风险。

  一是项目规模偏大,而回收量不够。“缺货”的主要原因是退役动力电池去向复杂,动力电池的溯源工作面临现实困难,在缺乏强制性约束的情况下,大量退役动力电池最终流入非正规渠道。

  二是市场风险,碳酸锂等价格低于回收利用的门槛价。当前碳酸锂价格已经在高点掉头,且业内普遍认为2023年下半年随着产能过剩,价格会大幅下降。

  三是技术风险。目前中国在电池梯级利用中存在着重组技术、离散积分技术和寿命预测技术等技术瓶颈。不同电池结构导致拆卸和预处理困难。多种正极材料混用增大提取难度,且循环后会有结构损伤,很难恢复其原始结构和性能。

  四是安全、环境和职业卫生风险。现阶段中国电池分选、拆解工艺还存在一些环保、安全问题,如报废动力电池存有残余电量,破碎过程容易出现正负极短路情况,造成局部起火冒烟事故;电池中存在电解液有机溶剂,破碎分选过程如若尾气处置不当,容易出现电解液闪燃及泄露事故等。此外,如果退役电池进行梯次使用仅仅是简单加工,然后就将其包装成新电池流入市场,就会造成后续电池使用存在严重隐患。

  动力电池回收成本如何?

  除此以外,市场的接受度以及成本优势也值得关注。据测算,碳酸锂价格35万元/吨左右是废旧电池“锂”回收的基本门槛。以正极为NCM523的三元锂电池为例,正极材料理论含锂量为7.19%,考虑到负极、电解液、方壳等重量,以及退役电池的锂耗损,废旧电池的锂金属约为2%,换算为碳酸锂则为10.64%,按照90%的回收率最终换算为碳酸锂的比例为9.57%。这就意味着花2.5万元提取1吨锂电池废料可以回收95.7公斤碳酸锂,也就是说在不考虑废旧电池获取成本,碳酸锂价格为26.1万元/吨的情况下,锂电池回收价值仅仅只能够覆盖加工成本。

  不过,格林美曾公开表示,相比于采购原矿,通过电池回收方式获取碳酸锂,成本要低10%。而且开矿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要买矿权,然后勘探、建设备、采矿、选矿、冶炼等,这些要有一定的技术,资金投入巨大。这几年锂价一直在涨,矿权也稀缺,好的矿越来越少,矿也越来越贵。这也是大量企业入局动力电池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技术等原因,当前动力电池回收主要以拆解再生为主。根据回收利用原则,对于电池容量在20%-80%的旧电池进行梯级利用,利用领域以通信储能、电力系统储能和低速车领域为主;而对于电池容量低于20%的旧电池则进行拆解,通常采用湿法回收等技术,对电池中的锂、锰、钴、镍等金属元素进行回收。理论上,退役动力电池应该优先梯次利用,然后再进行拆解再生。但由于当前梯次利用在检测技术、逆向物流系统等方面存在诸多难题有待破解,实践中,更多的退役电池直接进入拆解再生。受回收技术限制和安全考虑,目前磷酸铁锂电池可以通过梯次利用发挥剩余价值,三元材料的电池仍以拆解回收为主。相比于梯次利用,拆解再生技术更为成熟,对于镍、钴、锰金属回收率,平均可以达到95%以上。目前,拆解再生的市场规模和盈利水平更大,梯次利用规模小得多。

  近年来,随着国际镍、钴稀缺资源供应被控制,价格上升,磷酸铁锂电池在动力电池的装机比例已经超过三元电池。然而,磷酸铁锂退役电池有价金属附加值低,传统的湿法回收流程复杂,回收过程产生大量的磷铁渣、铁铝渣、石墨渣等,致使锂的夹带损失严重,综合回收率偏低,并且伴随大量废水产生,处置困难。与此同时,针对湿法废料中大量的磷、铁、石墨等资源欠缺有效再生利用方案,导致整个磷酸铁锂电池回收过程利润空间不足,资源浪费严重。因此,现阶段废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再生利用产业发展缓慢,国内外少数产业化的项目都仅限于回收其中的锂元素,而剩余的大量的磷、铁、石墨资源均作为废渣被丢弃。(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宋亚芬

【编辑:王京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