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森:打造有活力的股市就要从重融资转向重投资

  中新经纬客户端2月12日电 题:《李永森:打造有活力的股市就要从重融资转向重投资》

  作者 李永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经济学院教授,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2018年,沪指全年下跌24.59%,仅次于2008年为历史第二大跌幅;深证成指全年下跌34.42%,创历史第三大跌幅;创业板指全年下跌28.65%,创历史第二大跌幅。回观A股市场,牛短熊长特征仍明显。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A股市场在规范化、法制化上仍有差距,在市场活力和韧性上也远远不够。问题的症结何在?打造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关键是什么?

  投资者是市场之母

  我认为,尽管造成股票市场规范性不够、透明度低、缺乏活力和韧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股票市场功能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导致实践层面走入误区,过分强调融资功能,忽视投资功能。其结果是投资者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投资功能丧失殆尽,最终也伤及融资功能。

  融资功能是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通过融资为国有企业脱困也曾是中国股市诞生和存续的重要基础。尽管在中国股市三十多年发展的历史中,经常强调要保护投资者利益,但无论是信息造假、欺诈上市,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市场危机等都伤害了投资者利益。在我看来,其根本原因就是过度强调市场的融资功能,而忽视投资功能。

  市场融资功能的实现和发挥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是资金供给,资金于市场犹如血液于人体,人体贫血就会缺乏活力,血液枯竭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资金供给不足市场就难有活力,没有了资金也就没有了市场。因为有了投资者才有了投资资金,当投资者利益得到切实保护,投资者才对市场有信心,才会有投资者给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投资资金。市场投资功能如何,直接关系到融资功能的实现,市场有了财富效应才会更好地发挥其融资功能。换言之,没有投资者就没有投资资金,没有资金供应的市场就失去了投资功能,犹如无水之源,市场的融资功能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因而,从这一意义上讲,投资者是市场之母。

  改革中应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

  回看A股市场,在短期大幅上涨后,接下来的往往是经历更长时期的低迷、下跌,即通常讲的牛短熊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上短期炒作的多,长期投资的少。但其根源在于投资者对自身的合法利益缺乏安全感,而再究其深层次根源,则是市场监管者对投资者在市场中定位的认识不清晰。在谈起投资者时,时常和投机、操纵市场等贬义词联系起来。我们时常听到要引导长期资金和机构投资者进入股市,那么,如何才能引得来?引进来了是否能留得住?首先需要做到的、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就是要给予投资者应有的尊重,而不应让他们在精神上有道德负罪感,也不应该让他们在利益上承担市场风险之外的人为的、政策性的风险。

  当前,股票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步伐正在加快,各项重大改革开放措施将陆续出台,应当充分肯定这些改革对股票市场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到任何改革都是有成本的,而改革成本不应当也不能由投资者承担。判断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投资者利益,尤其是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在推出一项改革时,最主要的不是论证改革有哪些和什么样的正面效应,而应当论证有哪些负面效应,市场能否承受这些负面效应,也必须事先制定好针对市场可能出现问题的应对方案,尤其是改革中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保持既有市场稳定的方案。

  应当强调,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都要在法规范围内活动,股票市场也不例外,投资者作为市场主体也应当遵法依规而行,如若违法违规就应当对其进行必要的惩戒,以体现公平正义,营造公正的市场环境。我们要充分借鉴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的成功经验,拿出对外资的尊重态度对待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从制度上建立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恢复投资者信心,尽早通过建立负面清单的方式,对诸如操纵市场等加以界定,完善市场规则,厘清和明晰违法与合法、违规与合规的界限,依法依规规范投资者行为,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稳定市场对政策的预期。

  更加开放的股票市场,需要通过法制化建设实现规范性和透明性,只有充分尊重投资者,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才能打造出更有活力、有韧性的股票市场。 (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编辑:刘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