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首提预制菜 把工业增加值留在农村

  中新经纬2月14日电 (张芷菡)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简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明确,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预制菜产业。发展预制菜,乡村有哪些优势?将带动哪些产业发展?

  把工业增加值留在乡村

  近年来,中国预制菜市场稳步增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从2445亿元增加至3459亿元,预计到2026年,这一数据将达到1.07万亿元。快速发展的预制菜产业该如何向乡村延伸?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表示,在乡村发展预制菜产业能够把工业增加值部分留在乡村,助力农村农业发展。“过去乡村产业主要是简单地生产、销售农产品,产业简单、农产业收入也低。乡村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相当于把城市的产业向农村延伸,在把工业增加值留在农村的同时,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问题。”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也认为,预制菜生产地距离农产品原产地较近,可以就近取材,人力成本也比较低,结合当地农业产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解决乡村发展问题之外,在产业方面,乡村当地发展预制菜在成本、营养保障等方面都具有更多优势。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范志红表示,一方面,预制菜选择在靠近产品源头的乡村进行加工,意味着采收后更加及时地进行冷冻、灭菌等处理,有利于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营养损失。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损耗。比如鱼、虾从塘里捞出来直接运送到城市加工,路途中的运输成本比较高,而且存在一定的食材损失;还有些蔬菜、水果,由于需要运输至城市加工,可能在不太熟时就需要采收,这些在本地进行初级加工或中级加工都是比较合适的。

  不过,范志红也指出,农村发展预制菜要抓住适合的类型。预制菜分为即食型、即热型、即烹型、即配型,其中即配型、即烹型相对比较简单,比如把鱼制成鱼片加上调料包,运至城市后由最后的消费环节再进行加工、调配,这种技术水平的预制菜类型比较适合乡村发展。

  特色产业基地、冷链、物流等或迎机遇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在政策层面支持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抢抓从农田池塘直达居民餐桌的“厨房革命”机遇,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预制菜产业基地建设。

  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消费经济研究中心开展的预制菜产业基地综合实力评价研究,梳理了“2023十大预制菜产业基地”,发现十大基地预制菜产业规模均超过50亿元,50%的基地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均值,同时各个基地都积极强化预制菜产业集聚效应。

  因此,郑风田预计,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预制菜产业基地等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对于如何抓住这一机遇,郑风田建议,农业农村由一家一户、自给自足向商品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加强调分工的重要性。乡村要抓住“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点,通过建设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等形式,扩大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发挥自身特色。

  “目前,不少地区已经根据自身产品优势走向细分工,比如山东金乡生产大蒜,山东肥城生产有机蔬菜。一般一个县以两三种农产品为主业,可以考虑在其中一种类型上深入加工成预制菜,发展相关产业基地、园区。”郑风田说。

  在预制菜产业园区之外,农村预制菜的发展还将带动哪些产业?

  对此,盘和林认为,主要将带动食品加工业、物流业的发展。乡村农产品,尤其是生鲜进入城市餐桌主要是两条路径:一条是冷链运输,以最快速度奔赴目的地,所以要完善冷链物流;另一条是深加工,也就是预制菜,提高农产品保质期。

  郑风田也指出,产品安全、快速的运输需求将促进农村冷链运输、产品包装、物流方面的发展,同时乡村预制菜产品为了扩大市场,还需要在传统批发渠道之外开拓网络上的客源,这将带动电商物流、“数字乡村”等方面专业化发展。(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原创,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编辑:董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