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等:打破刚兑后首份答卷,银行理财成绩如何?

  中新经纬2月20日电 题:打破刚兑后首份答卷,银行理财成绩如何?

  作者 王剑 国信证券首席金融分析师

  戴丹苗 国信证券金融业分析师

  2023年2月17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回顾了2022年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情况,这是银行理财行业刚兑打破后的首份答卷。

  根据报告,从规模来看,理财产品总规模有所下降,主要受市场波动影响所致;从报告背后的理财机构行为看,当前产品负债期限有所拉长,风险偏好仍处低位;从行业格局来看,理财子相对银行资管部优势继续拉大;从投资者结构来看,理财市场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但机构投资者占比略有提升;从产品配置来看,当前权益类资产配置较低,未来有扩张空间。

  理财行业总规模下降,理财子公司份额提升

  报告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278家银行机构和29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3.47万支,较年初下降4.41%;存续规模27.65亿元,较年初下降4.66%。

  我们认为,银行理财规模下降主要是由于上半年权益市场调整导致“固收+”产品受冲击、下半年债券市场调整导致实时赎回“纯固收”产品受冲击所致。

  分机构类型来看,截至2022年底,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和金额均最多,存续产品1.39万支,存续规模22.2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9.36%,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80.44%。其次,城商行存续规模2.45万亿元,占全市场的比例为8.85%。从存续规模变化来看,在各类型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存续规模同比下降的情况下,理财子公司存续规模不降反升,同比增长29.36%。

  我们认为,除了新获牌照因素外,理财子公司规模扩张一部分来自于母行资管部产品转移。考虑到随着母行资管存量资产处置工作进入尾声,后续理财子公司规模扩张动力更需要依托自身产生创设和渠道能力。

  表1:2022年底各类机构理财产品续存情况

  负债期限有所拉长,风险偏好处于低位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运作模式上,封闭式产品占比约17%,开放式产品约83%。

  考虑到年底信用利差走扩,较多机构采取长久期、封闭式产品思路构建摊余成本法、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我们预计2023年封闭式产品占比将略有增长。

  资产配置上,产品组合中债券占比超50%,合并存单口径后超过60%,非标资产占比仍有6.5%。相比而言,权益类资产占比3.1%,公募基金占比2.7%,整体处于偏低水平。

  考虑到客户风险偏好随着权益市场走暖而逐步提升,权益和公募基金占比仍有扩张机会。

  图1:理财产品资产配置情况

  风险等级上,现金管理类产品为主的PR1级产品占比28%,而纯债类产品为主的PR2占比近60%,但随着年底债市波动,包括PR2级及以上产品刚性兑付已实质打破。

  2022年,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期限较长,加权平均期限在339至581天之间,为市场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为理财产品布局长久期非标资产、权益资产提供了一定机会。

  2022年12月份全市场新发封闭式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498天,较年初增加3.53%。其中,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存续规模占比有所上升,截至2022年底占全部封闭式产品的比例为72.60%,较去年同期增加9.64个百分点。

  产品结构上,固收类产品占比94.5%,混合类产品占比约5.10%,权益类和衍生品类占比较小,几乎可忽略不计。后续随着市场回暖,客户风险偏好提升,亦有利于后续“固收+”等混合类理财占比提升。

  表2:银行及理财公司理财产品存续情况(按投资性质)

  理财子相对银行资管部优势继续拉大

  “洁净起步”的理财公司已成为理财市场重要机构类型。截至2022年底,全市场共有278家银行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存续数量2.07万支,存续规模5.41万亿元。2018年12月至今,监管部门已批准31家理财公司筹建,其中30家获批开业,理财业务公司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截至2022年底,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占比达到80.44%,且全部为净值型产品。考虑到银行资本新规执行导致部分银行表内资本消耗增加,对于国有大行和股份行,我们预计2023年银行理财子规模增速预期高于表内规模。

  表3:理财公司设立情况

  理财产品整体结构上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

  理财新规发布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门槛大幅降低。截至2022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9671万个,较年初增长18.96%。

  2022年,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新增1508.09万人,机构投资者数量新增33.28万个。整体结构上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截至2022年底,个人理财投资者数量为9575.32万人,占比99.01%;机构投资者数量为95.95万个,占比0.99%,占比略有提升,除机构客户外,企金客户是理财增量资金的重要营销对象。

  特色理财产品研发持续

  值得主义的是,特色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养老理财产品饮得“头啖汤”。

  2022年11月,银保监会印发《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支持个人养老金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业务顺利开展,理财公司也积极布局养老理财产品。

  截至2022年底,养老理财产品存续50支,累计购买金额突破千亿元。随着个人养老金账户推广,长期限的养老理财与养老目标基金、养老储蓄、养老保险等已成为账户组合的重要选择品种,目前各家理财子公司采取高预定收益水平、业绩平滑、低管理费率等形式吸引投资者。

  同时,理财子公司采取“核心产品线+特色品种”吸引客户,如考虑到当前境外美元债券收益优势,较多机构考虑发行跨境理财产品;我们预判2023年随着权益市场温和上行,部分机构将探索通过“雪球”等衍生品参与权益市场。

  2023年银行理财将呈现六大特点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2022年连续受到权益、债券资产价格冲击后,当前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偏好仍处于低位,产品优先创设低波动幅度的产品,如近期推出的摊余成本法、混合估值法理财;在配置上,当前理财产品非标资产供应不足,配置债券久期偏短,权益布局仍待观察。

  但理财产品受冲击最大的时点已过去,综合银行表内经营压力,2023年行业规模扩张诉求仍强。同时,居民存款规模高增,表内存款向理财、基金转化亦为理财规模增长提供基础。先守后攻,我们对2023年银行理财行业有如下判断。

  一是行业规模重回增长轨道。考虑到2023年资本管理新规、预期损失法执行增加了银行表内经营复杂度,理财业务凭借低资本占用、高ROE(净资产收益率)水平更受经营者关注,预计大行与股份行理财子公司规模增长平均在10%~20%,显著高于表内资产增速。

  二是规模增长依托产品创新。在现金管理、固收型产品基础上,目前行业已研发养老型、ESG、乡村振兴等有具体场景或主题机会的理财产品。凭借阶段性资产价格窗口,2023年产品增量机会可能在如下领域。如利用信用利差走高创设长久期封闭期理财、利用权益市场温和波动研发“雪球类”理财产品、利用海外债券价格优势研发跨境类理财等。

  三是理财子公司优势拉大,区域银行加大转型:产品刚兑打破后,净值型理财产品创设门槛增加,这对短期申请理财子牌照困难的近200家区域银行尤其是农商行资管部有较大影响。预计相关机构一方面转型为大行理财产品销售渠道,该模式江苏片区农商行开始探索;另一方面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和品牌统一,该模式省联社转型后的浙江联合农商行等正在布局。

  四是风险偏好走高,权益市场等有增量资金。随着客户风险偏好增加,预计理财产品将增加长久期、“固收+”产品创设,这有利于长端信用利差下降和权益机构委外市场打开。带来新增资金同时,新股打新、转债/定增策略、量化套利、Reits投资等绝对收益策略也将更受青睐。

  五是渠道模式更加丰富。在母行渠道基础上,预计2023年各理财子公司将加大自有渠道建设(以线上渠道为主),同时利用机构间渠道(主要是农商行等区域银行渠道)募集资金,实现客户有效下沉。(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王蕾

【编辑:熊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