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社科院胡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要加强用户隐私保护

  中新经纬客户端4月25日电 (吴亦涵)“传统金融机构在推进普惠金融时,有许多难以触及的地方,我们把这些地方称为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而利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则能较好地解决这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在4月25日举行的普惠金融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胡滨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专访时表示。

  胡滨指出,利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具有自身的优势。因为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是基于数字技术和移动技术开展的,具有服务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能够让小微企业、农村用户等群体更便捷地享受到金融服务。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移动技术应用愈加广泛,金融科技在推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胡滨认为,目前来看,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对于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问题,目前仅依靠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还难以解决。

  “目前国内的许多金融科技平台,因为本身不是银行这样的传统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渠道有限,获取资金的成本比传统金融机构更高。因此尽管小微企业能够通过这些平台较为轻易的获得投资,但是融资的成本仍然较高。”

  胡滨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两个方式:第一种是让金融科技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实现共生共赢。另一种是通过顶层设计,拓宽金融科技平台的融资渠道,降低他们的融资成本,从而让其给小微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成本跟着降低。

  胡滨表示,除了上述问题外,目前我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还面临着其他一些挑战,其中包括金融科技平台在完善数据信息时如何保护用户隐私的问题、金融监管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严重不匹配、不对应的问题等。

  对于隐私问题,胡滨表示,从三个层面去解决:第一层面,从国家立法层面来推动数据隐私权的保护,特别是金融信息的隐私权;第二层面,监管部门要强化监管,加大对于数据安全的保护,特别是对于拥有大量用户数据信息企业的监管;第三层面,行业要发挥自律作用,行业中掌握大量用户数据信息的企业,要以身作则,倡导行业中各个企业共同制定行业自律标准。

  对于金融监管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严重不匹配、不对应的问题。胡滨建议,应尽快推出中国版“监管沙盒”,从开展短期整治转变为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监管沙盒’指的是一种机制,让一些金融创新的项目在有限的空间内试行,直到项目成熟、风险可控之后再将其推向市场。其目的是防范我们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一些不确定性风险,同时又能在防范风险的同时让金融创新的成果能够推向市场。”胡滨说道。(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编辑:熊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