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看西看】王晋斌:跨境交易“去美元化”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稳中求进

  中新经纬4月28日电 题:跨境交易“去美元化”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稳中求进

  作者 王晋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继巴西之后,又一南美大国阿根廷宣布,停止使用美元来支付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转而使用人民币结算。

  越来越多的经济体不使用美元,实际上有多种原因。第一,在这轮美国激进加息的过程中,全球出现了美元的回流,如果再使用美元进行交易,会影响国际贸易,这也是很多经济体选择不使用美元的一个基本原因。第二,如果采用双边货币来结算,对于稳定双边贸易以及增强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把控能力是有益的。因为如果过度依赖美元,当美元流出的时候,对一国的货币政策有很大负面影响。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可以大幅度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第三,乌克兰危机中,美国的制裁使得美元的信誉下降,大家对美元的国际声誉产生了担忧,因而减少了美元的使用。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所以美国滥用美元货币体系进行制裁,将货币体系武器化,会加速全球减少美元使用的趋势,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所谓“去美元化”。

  中国跨境交易“去美元化”也在加速。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3月,人民币在中国银行代客涉外收支中的占比从2010年近乎零的水平上升至48%,刷新逾十三年历史新高,而同期美元份额从83%降至47%,创历史新低。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跨境交易使用人民币结算终于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它背后其实是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的结果。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每年进出口贸易量超过四十万亿人民币。中国跨境交易大量使用本币结算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可以降低汇率风险。加强双边货币结算,对彼此的汇率稳定也是有好处的;其次,可以减少把美元作为中间货币所带来的成本。再次,有助于国内贸易和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更加稳定,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双边贸易量。

  支付清算领域的突破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基础,就是依托贸易去扩展人民币的国际化。但实际上这跟传统的货币国际化的思路是有不同的。传统的思路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国际化必须要实施资本账户自由化,或者说完全开放。但是,中国选择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货币国际化路径,我们在金融逐步加大开放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实现金融的自由化。因为金融的自由化或者金融账户完全开放,会加大外界对中国的风险传递,尤其是金融风险的传递。不加大外部金融风险对国内的传递,同时依托贸易量的不断扩大实施人民币国际化,中国走的是这样一条稳中求进的路径。

  支付清算体系方面,中国央行打造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简称CIPS),这有助于中国以及世界贸易量的增长。打造这一系统有几点好处:一是可靠,成本低,稳定;二是有助于贸易伙伴绕开美元货币体系的制裁,与中国实行正常的贸易关系。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不是短期内要把人民币在国际计价、结算及储备中的占比提到一个什么水平,是需要有一个稳定的货币国际化路径,包括金融、结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过供给侧的技术创新、更多的需求带来的国际化,包括通过需求侧的中国大市场来引导货币的国际化,也包括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提供更多的优质资产,让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到中国来投资。所以,未来的人民币国际化,既有供给侧的,也有需求侧的,是一个比较均衡的国际化。(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宋亚芬

【编辑:王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