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如何将气候变化压力转为全球创新增长动能?

  中新经纬5月14日电 题:如何将气候变化压力转为全球创新增长动能?

  作者 刘世锦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货币财政政策可保持经济短期平衡,当前更应关注真正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结构性潜能。应对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少有的已达成共识的领域,因此应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为重心,将气候变化压力转化为全球创新增长动力。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经验有三种反应方式,一是防御型反应。主要是应对传统能源、高碳行业转型、重组甚至退出的压力;二是适应型反应。典型的是节能减排,包括碳市场解决碳生产力的问题;三是进取型反应。积极推动创新,发展绿色,特别是推动绿色创新,用低碳、零碳的新能源新技术取代传统的高碳能源、高碳产业的生产方式。各国都须将关注重心放在采取进取型反应上。

  绿色转型根本上还是要换技术,用低碳、零碳技术系统性替代原有高碳技术。人类历史上看,遇到危机或很大冲击,没有办法,最后逼出了变革。现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创新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一旦创新出现并且形成势头,会发现这些绿色创新除了能实现减碳之外,还产生了更多附加好处、福利,创造了更多消费者剩余。

  比如,现在新能源汽车讲三化: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最初的动因是为了减碳,最后给消费者带来的福利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想。新能源汽车上升势头很快,2022年一季度汽车销售中新能源汽车占比接近20%,对于消费者而言,从购车时关注性能和性价比,到当前更多关注舒适程度、操控感等。

  技术创新能够大大降低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比如过去十年中,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80%~90%,等于或低于燃煤发电的成本,具有了竞争力,业内认为还有进一步下降的潜力。同时,在全球经济进入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数字技术带来真正革命性变化,气候变化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和其在能源和传统产业领域的运用。在此背景下,若采取正确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引入一场重大技术变革,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动能。

  在此背景下,对于发达经济体经济而言,数字经济带动的绿色化是新的改造机会,会产生大量的需求;而发展中国家则有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以往的以低排放、零排放实现增长的绿色发展道路。

  俄乌冲突进一步推升了全球能源价格,对全球经济带来压力,但也一定程度降低了清洁能源的绿色溢价,促使其相对价格水平下降,刺激了绿色创新。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合作,全球化进程风雨缥缈,但绿色新能源技术仍要开放,以助推国际贸易、投资、技术转让更加活跃;同时,发达国家在绿色创新领域比发展中国家有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全球发展也会产生更积极影响。

  国内对特斯拉工厂设在上海有不同意见,有人说进来以后占了我们的市场,有些企业没有竞争力,回头看一看它所形成的产业链,国内新能源汽车可以共享。国内新能源汽车有些不比特斯拉差,进来一个强劲竞争对手,国内只要放开、允许竞争,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竞争力。国内新能源汽车竞争势头,在新的企业中已提供了非常现实的案例,对此,我们要有信心。(本文根据刘世锦在2022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有所删减,未经本人审核。)(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王蕾

【编辑:郭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