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中国山地旅游市场规模巨大 发展需兼顾环境保护

  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10日电 (吴起龙)2018国际山地旅游联盟(IMTA)北京论坛9日在京举行。论坛期间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采访时表示,虽尚无具体统计数据,但估算可知中国山地旅游的市场规模很大;在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发展全域旅游等可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但仍需兼顾山地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戴斌 中新社李克摄

  中国山地旅游市场规模巨大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山地旅游占据世界旅游市场20%左右份额。在中国,山地旅游也在逐渐升温,山地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

  戴斌介绍,一般有两种方式来界定旅游活动,一种是从客源角度界定,比如亲子旅游、闺蜜旅游等;另一种是从资源角度界定,有山地旅游、沙漠旅游等,这些旅游活动需要借助相应的空间资源。“而山地旅游又包括山岳旅游、山地休闲以及山地生活三种。”他进一步解释说。

  根据IMTA介绍,国际游客的五分之一是山地旅游的参与者,这意味着每年有超过2亿人次的市场存量。另有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超50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万亿元,同比增长15.1%。

  戴斌对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指出,目前虽尚无山地旅游的具体统计数据,但从国际上来看,国际游客跨境游全年约10亿人次,山地旅游占比20%,大致为2亿人次;若国内也按照20%的比例进行计算,规模是10亿人次,所以这个市场规模很大。

  事实上,我国山地旅游发展具有先天优势,而且也正日益受到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2017《休闲绿皮书》中指出,中国发展山地旅游优势显著。报告指出,从旅游角度看,中国山地形态多样,山地景观丰富,山地民俗特色多样化,这些天然的优势使得中国山地旅游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当谈及中国山地旅游发展及国际化推广时,戴斌表示,如今广大游客出游,既要观赏美丽风景,又要体验美好生活,这是当前旅游发展一个突出特征。这就要求在推广山岳或山地旅游目的地时,要从生活的角度着手,用人们感兴趣、听得懂的语言讲人们感兴趣的故事。

  “而在把山地旅游推向国际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主体形象,组织协会需认真研究山地旅游推广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化理论,以解决现实问题。”他补充说。

  发展山地旅游需兼顾生态环境保护

  “包括贵州在内的山区,往往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富集区,但也是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戴斌表示,关于旅游扶贫的问题,实际上已经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等机构高度关注。中国政府对旅游促进扶贫减贫也有相关文件,有相关的政府行动,或者贡献了相关经验。

  他进一步指出,旅游扶贫其实可以归纳到慈善旅游的范畴。而做好慈善旅游,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把包括山区在内的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宣传出去,吸引更多的游客游览。虽然山区的交通、住宿,以及夜间休闲娱乐条件可能不及城市,但到这些地方旅游,实际上是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对这些地区来说,游客游览的同时也是在做慈善,有这样一种概念,相信大部分人会愿意。

  第二,旅游活动要让市场主体起作用。其中,旅行商应该主动上架相应的山地旅游产品,并组织游客游览;同时市场主体还需要投资游览地区,因地制宜的进行景区景点的嵌入式开发建设。

  第三,政府和公共机构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车站码头等保证游客进的来;同时要建设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保障电视、广播信号,以及互联网wifi等畅通。

  戴斌称,如此一来,游客可以在贫困地区做慈善旅游及其他旅游;旅游企业去做投资;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地区,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和“旅游+、”,可以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众所周知,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在发展山地旅游的过程中,该如何处理市场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戴斌对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表示,首先要做好游客教育;其次,对于环境敏感区域的开发,需提前制定专业规划。

  另外,戴斌还提到,从国际上看,瑞士在山地旅游领域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研究学习;而在国内,贵州省以及黄山、张家界等地区在山地旅游发展方面也有很多经验可供其它地区学习借鉴。(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编辑:熊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