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9月4日电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微信号4日消息,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演出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分析,2023年暑期(7.1-8.31)全国演出市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1.02万场,较去年同期增长301.53%;演出票房收入102.7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92.41%;观演人数3256.1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806.70%。
其中,剧场和新型演艺空间:演出场次7.09万场,票房收入39.56亿元,观演人数1103.32万人次;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411场,票房收入25.92亿元,观演人数410.06万人次;旅游演艺:演出场次3.89万场,票房收入37.29亿元,观演人数1742.81万人次。
儿童剧及亲子类演出作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演出品类,儿童剧及亲子类演出在2023年暑期演出1.37万场,观众人数186.61万人次,票房收入5.57亿元,在剧场和新型演艺空间各演出类型中分别占比19.36%、16.91%、14.07%。儿童剧、魔术秀、科学秀、动画配音秀、亲子音乐会、新型戏曲演出等各类项目异彩纷呈,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和青少年观演需求。
今年暑期,剧场和新型演艺空间在演出场次、票房收入以及观演人数上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60.11%、169.89%和106.90%。其中话剧、音乐剧、舞剧是专业剧场演出中的热门品类,票房占比分别为剧场和新型演艺空间演出票房的12.06%、10.58%、9.86%。专业剧场多在暑期推出演出季策划,时间相对集中、场次安排密集。
演出带来门票收入的同时,短时间内产生聚集效应,拉动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多消费领域,推动与之相关的舞台配套设备、演艺技术服务等就业机会增长。
演唱会、音乐节的观众大都是年轻人,年龄18-34岁的观众占比超过75%,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演艺经济”给地方文旅市场带来综合收益并显著提升影响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主动邀请大型演出活动落地。同时,大型演出带来的短时间内大量人流聚集,对演出举办地和演出机构提升交通疏导、观众引导、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
以往多在地产和商业项目中出现的公共空间表演,今夏大量进入文旅项目中,公共空间表演邀约不断、场次骤增是今年暑期出现的新现象。目前看,公共空间表演地域上有明显差异,长三角地区最多,西南和华南均呈上升趋势。文旅产业较发达的城市都对公共空间演出有较大需求,如上海、杭州、海口、重庆等地。
2023年暑期旅游演艺在场次、票房收入和观演人数上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35.34%、496.20%和717.85%。旺盛的出行需求仍是旅游演艺项目保持热度的主因,传统旅游演艺项目中也呈现诸多新热点。(中新经纬APP)
【编辑:徐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