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霞:上市公司频频踩雷信托理财,为何仍乐此不疲?

  中新经纬12月23日电 题:上市公司频频踩雷信托理财,为何仍乐此不疲?

  作者 张翠霞 巨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

  上市公司为使闲置资金得到合理利用,购买信托产品便成为其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近日,吉华集团、恒银科技两家上市公司同日公布,其购买的集合信托产品延期兑付。年内已有近10家上市公司“踩雷”信托理财。

  通过梳理上述上市公司踩雷信托理财事件发现,2022年踩雷上市公司数量已远超2021年,2021年仅有四家A股上市公司踩雷信托理财,分别是德展健康、海南海药、*ST华资等。同时,上述踩雷上市公司所涉信托产品也多为地产类产品,而这同样也是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违约“大户”。

  之所以2022年踩雷上市公司数量比较多,可以从三季度的《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报告》一见端倪。截至三季度末,中国信托资产规模21.07万亿元,同比增加0.363万亿元,增幅3.08%。从增速来讲,2022年财产权信托快速增长,最主要原因就是从2022年一季度开始,银行信贷资产作为底层资产的财产权的信托规模增长比较快,自第二季度起,此类信托就已被监管限制新增,且要求其压降存量。

  另外,ABS业务(资产支持证券)的持续放量增长,也增厚了管理财产权信托的规模;但是信托行业着力于布局特殊资产,受托处置服务信托业务,所以,持续增长的业务需求又推升了管理财产权信托的规模。但是,随着信托业务的持续转型,固有业务加快向投资类业务转型,信托公司通过固有资金来开展证券投资股权投资业务,在打造投研体系基本投资经验方面,确实有一些比较给力的推进,但是固有资金一方面发挥流动性支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发挥支持信托项目发行的作用。固有资金中投资类规模的增长,也与信托公司加大投资类信托产品发行有一定的关系。

  证券标本类信托是信托公司当下的重点业务方向,对于债券、股票等资产的投研能力也有所提升。信托业务本身的创新发展还是比较快的,像一些涉众性质的资金管理、信托、破产重整,业务信托包括服务信托、绿色信托等创新业务基本上都是比较明显的新增长点。总体来讲,当下信托业务的转型比较顺利,但差异化的业务竞争也比较明显。

  为什么上市公司在信托业务踩雷较多?其关键就是上市公司对于信托业了解不够深入,规避风险的能力也自然不强。从信托行业被压减规模、限制新增等可见,目前信托发展方式有一点难以为继。

  另外,踩雷时有发生,为何仍没有阻止上市公司购买信托理财的热情?上市公司之所以选择信托产品作为理财的主要取向,是考虑其风险和收益平衡的问题。信托产品与银行理财险产品相对比,收益上有明显的优势。从现阶段信托资金配置来看,基本上都是房地产等非标领域大幅转向债券、股票等标准化资产。

  部分上市公司投资的信托产品主要是中低风险的固收类产品,风险相对可控,但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的情况下,信托理财产品不论是房地产还是债券、股票,都极有可能遭遇收益“滑铁卢”。

  大多数上市公司认购信托产品还是倾向于资本回报率,这就满足了闲置资金的配置需求。在银行等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相对不高、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信托产品长短期兼备,且具有预期收益相对稳定的固收产品,自然就会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

  当下,任何行业的理财产品都已没有所谓的保本保收益承诺,上市公司若不买信托的理财产品,也可能会在其他产品上踩雷,这就是现实问题。另外,信托行业有超过21万亿元的存续规模,可选项较多。总体来看,信托出现兑付问题的业务占比相对较小,风险相对还是比较小。

  当前社会理财资金配置来看,由非标类的资产向标准化资产转移的趋势明显。信托业在证券投资领域,跟基金、券商、银行理财等资管同业来比较,仍然规模较小,参与深度有限。在加快做强做优做大证券市场类信托业务已经成为各行业共识下,很多上市公司选择信托作为理财产品就成为大势所趋。

  在三年疫情大周期背景下,各行业各领域都不是那么容易,部分银行理财、基金等甚至出现收益腰斩的情况。我觉得投资亏损应该是整个投资行业性的现状,属于整体不景气的现实问题导致的。(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原创,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孙庆阳

【编辑:董湘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