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疫情快速扩散,对哪些产业影响较大?

  中新经纬12月23日电 题:疫情快速扩散,对哪些产业影响较大?

  作者 赵伟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近期防控优化措施密集出台,但多地疫情快速扩散。12月7日,自防控优化“新十条”出台后至今,全国疫情仍处快速扩散期。

  12月17日当周,全国“发烧”关键词搜索量较上周增长358%、“新冠”搜索量增长75%,广东、四川、北京等地搜索量较高,北京、湖北、四川等地搜索增长较快、分别较上周增长367%、307%、278%。

  多数生产指标明显走弱

  前期疫情大规模扩散对经济的扰动当前已有所显现,多数生产指标明显走弱。11月疫情扰动下,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较10月回落2.8个百分点、降至2.2%,其中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2%、较上月回落3.2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疫情扩散将在一定程度影响劳动力恢复,纺织业、橡胶塑料、农副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冲击更为显著,当月同比分别回落4.7%、3.4%、2.9%。同时,依赖于线下场景修复的服务业生产和消费也明显走弱,服务业产出同比-1.9%、低于上月的0.1%,社零同比-5.9%、低于上月的-0.5%。

  疫情扩散对劳动力供给干扰加快显现,对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影响或仍将延续。

  近期,多地疫情扩散拖累人流快速下行,12月7日至20日,全国样本城市地铁客运量回落46.8%、已明显低于2022年4月疫情期间最低水平,其中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北京也出现类似情况。

  人流疲软指向工作缺勤情况较为严重、有可能对生产环节造成扰动。同时,物流在短暂修复后再度走弱,12月14日至20日,公路货车通行量、邮政快递揽收量分别回落14%、39%,物流不畅或进一步影响生产活动效率。

  哪些地区易受短期冲击?

  伴随劳动力返乡,劳动力输入、输出较多地区面临更大疫情传播风险。受疫情等影响,部分人口输入城市出现劳动力提前返乡迹象,近期代表性一线城市北京、广州的人口迁出与迁入规模指数之间差值明显走扩,分别从11月中旬的-0.26、0.52提升至12月初的1.51、2.58,加大了劳动力输出地疫情再扩散风险。

  具体来看,广东、四川、河南、江苏、安徽等地人口流动力度较大,流动人口规模占全国总流动人口规模的占比分别为12.1%、8.9%、7%、6.4%、5.4%。

  相较于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国人均医疗资源水平相对薄弱,人均ICU病床数、人均医护人员数量分别仅为主要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的24%、39.3%。

  总量偏弱下,全国各地医疗资源水平进一步分化,我们以人均医院数量、人均ICU床位数、人均医生数量、人均护士数量等指标对比发现,广西、江西、广东、福建、安徽等地人均综合医疗资源水平相对较低,或面临更大疫情应对压力。

  老年人作为疫情扩散中的弱势群体,易发生“次生风险”,感染后病情恶化风险较高。目前,吉林、上海、黑龙江等地预计重症老龄人口人均ICU床位数较少、分别为20.9、27.2、29.8张/万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5张/万人,面临较大的医疗资源压力。

  地区冲击,对哪些行业影响大?

  疫情扩散下,对生产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劳动力供给恢复力度、节奏方面,进而有可能冲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活动。

  从产业结构来看,广东、四川等地在家具制造、文娱体育、饮料制造等产业的产值占比较高,易受疫情扩散影响。合计来看,两省在家具制造、文教体育、饮料制造等代表性劳动密集产业的合计产值占全国对应产业总产值比重分别高达35.9%、31.3%、30%。

  另外,部分出口份额大、出口依赖度高的劳动密集产业受到生产冲击,有可能拖累中国出口表现。目前,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比重达40%,影响较大;同时,文教体育、皮革毛皮、家具制造等部分劳动密集产品具有较高的出口依赖度,出口交货值占主营收入比重分别达27.8%、23%、22.8%,位于各产业前列。

  在目前海外需求加速走弱背景下,我们需警惕并预防劳动密集产业大省因受疫情冲击,影响中国出口生产竞争力的情况发生。(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李惠聪

【编辑:董湘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