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金融>>正文

不下指标不派任务,易纲说对银行的激励机制现状如何?

2019-01-11 13:10:04 第一财经

  服务实体不下指标不派任务,央行行长说对银行的激励机制现状如何?

  文 宋易康

  “有效的融资需求有所下降”,“关键是要建立对银行的激励机制,主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而不是用下指标、派任务的行政办法”。1月9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再度喊话实体经济融资难题。

  关键问题是激励机制的建立。易纲指出,下一步,央行将和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综合施策,通过“几家抬”,从供需两端共同夯实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捉襟见肘的一级资本和补血神器永续债

  从去年开始,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企业信用违约风险上升,银行从经营角度看,风险偏好下降,相应出现不愿贷情况;另一方面,从央行的角度而言,也需要本着市场化的原则要求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而不是要求银行“做多少,放给谁”等硬性指标摊牌。

  作为易纲所说的贷款、债券、直接融资“三支箭”中第一支箭,第一财经采访中发现,银行贷款目前面临一些客观压力。

  首先银行面临较大资本补充压力,即便想放贷,但是由于监管要求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等要求,能力也是捉襟见肘。

  其次,从内部利润增长看,近几年一些银行利润增长有所放缓。

  最后,面对民企小微等高风险市场,虽然在去年末大行、股份行纷纷表态出台多条纾困民企的政策,但根据第一财经记者前期在浙江、江苏,成都、重庆等民营、小微经济发达地区调研发现,银行正在努力建立一套能识别风险、淘出优质民营小企业的商业可持续运作模式,尝试较多,但困难也较大。

  正如易纲行长所说,“不是用下指标、派任务的行政办法”,“关键在于建立对银行的激励机制”。无独有偶,2018年底,由中国银保监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撰写的文章《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 助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也指出,要尽最大可能满足企业有效信贷需求,既要避免“一刀切”的惜贷,也要避免“一哄而上”的送贷。业内人士指出,可以看出目前监管对银行的引导主要仍以正向激励为主。

  从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端看,银行的风险偏好的确有所下降,自身还受到资本、流动性、利率等多重因素的约束,“我们已经采取措施着力缓解银行信贷供给端的约束”。多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谈到一个较为统一的观点就是,资本约束捉襟见肘是制约银行放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资本是制约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加快银行资本工具创新,拓宽银行资本补充渠道,一方面有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民生银行首席分析师温彬对第一财经记者称,事实上,当前银行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即便想放贷,但是由于监管的要求,以及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实施起来捉襟见肘。

  温彬称,如何建立完善银行资本补充渠道,这才是当前鼓励银行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前提。从内部利润增长看,近几年银行利润增长放缓,所以需要相应外部补充机制中,不少银行面临一级资本补充压力较大。

  回顾中国2018年银行业的发展,“补血”称得上各家银行的大事。根据第一财经梳理,2018年全年,先后有五大行与一家股份行和一家城商行共计发布了4392亿的补血方案。

  在众多补血案例中,二级资本相对比较容易,可以通过次级债、二级资本债补充。相比之下一级资本比较紧俏。目前市场上补充的办法以定增、新股上市、优先股等方式为主。温彬认为,上述补血方式由于对资本市场造成一定压力,所以银行一级资本面临较大补充压力。“上市银行发行的规模也有限,主要考虑到优先股对二级市场的影响,所以优先股发行空间相对有限。”曾刚说。

  可以看到,去年全年,银行的补充资本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例如2018年7月,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140亿元定增预案未获通过,成为首笔被证监会否决的上市银行再融资。

  不过,对此监管已经给予了充分重视。岁末年初,被业内称为补血神器的一级资本补充工具“永续债”有望问世。2018年12月25日,金融委办公室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多渠道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有关问题,推动尽快启动永续债发行。

  第一财经记者从接近中国银行人士处获悉,2018年上半年,中行股东大会批准了发行不超过400亿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有关发行方案正在持续研究中。

  温彬认为,探讨永续债能否作为银行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有利于夯实银行资本基础。当银行资本金进一步夯实,发力支持实体经济,民企小微融资将有望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

  正向激励措施VS银行风险偏好下降

  正如央行行长易纲所说,当前银行的风险偏好下降,是个不争事实。

  温彬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从央行角度,对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下降,必须本着市场化的原则,不能要求商业银行“做多少、放多少、放给谁”。通过一些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近期,央行从一个百分点的全面降准,到定向降准、创新“特麻辣粉(TMLF)”,再到给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放宽尺度,一系列激励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民企小微融资的政策方针渐次落地。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1月4日,市场“喜提”2019年第一次全面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资金约1.5万亿元资金。同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三大行普惠金融部并表示将进一步采取减税降费措施,运用好全面降准、定向降准工具。

  而此前央行连续祭出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加大再贷款再贴现,调整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标准等政策,根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市场预计这一系列措施向市场释放资金约7000亿。

  “我们已经采取措施着力缓解银行信贷供给端的约束。”易纲说。

  除了资金方面,与此同时,2018年底,银保监会亦多次发文要求银行 “尽职免责”形成“敢贷”、“能贷”、“愿贷”的企业文化。

  2018年11月9日,郭树清就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答记者问时指出,所谓“敢贷”,就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尽职免责、纠错容错机制,加快制定配套措施,修订原有不合理制度,激发服务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

  所谓“能贷”,就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源向民营企业倾斜,制定专门的授信政策,下放审批权限,单列信贷额度,确保对民营企业始终保有充分的信贷空间。

  所谓“愿贷”,就是要充分考虑民营企业的经营特点,重新审视、梳理和修订原有考核激励机制,使从事民营企业业务的员工所付出的精力、所承担的责任与所享受的考核激励相匹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能动性。

  政策大环境在变,微观的银行主体已经发生积极改善。

  第一财经在调研中发现,此前,如果一笔贷款变成坏帐,银行贷款人终身追责,拿着最基本的一个月2000块钱的工资“收贷款去”。

  那么现在情况如何呢?一家东部民营经济发达省份的城商行,内部对于尽职免责已经有所改善。例如,已经修改了行里的章程,出现不良后,通过尽职平抑、损失平抑两步走,来综合考察信贷经理的责任。

  温彬说,信贷仅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既要考虑到优化融资结构,也要考虑到降低整个杠杆的影响,所以除了信贷间接融资外,也要包括股权、债券融资等。

  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在去年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例如企业信用债中违约事件增加,很多民企发债发不出去,成本高。而民企大股东股权质押,因为股市下跌,面临爆仓和融资难题。

  对此,一系列政策创新的出台也及时有效地缓释了风险。 例如,为民企融资护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W),在债券发行阶段同步发售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让缓释凭证的发售与债券的发行相互配合与支持。温彬说,增加投资者投资热情,使得整个民企发债成本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温彬认为,一些地方政府纾困基金,引导保险长期资金进行资产并购等方面发挥股权作用。 这些政策都是有助于增强银行防风险能力,同时增强对实体的支持能力。

(编辑:熊思怡)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