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人文>>正文

六旬夫妇创办"生命厨房"15年 使用者每做一道菜付一元

2018-01-15 11:42:52 新华社

  题:寒冬里的“生命厨房”

  新华社南昌1月15日电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江西省南昌市石泉村学院路。在当地语境中,这里通常与危旧房、脏乱差、低收入等字眼相关联。一墙之外,江西省肿瘤医院整洁的环境与之形成鲜明的反差。

  在这个分布着10多家廉价旅馆和30多家小餐馆的城中村内,“街道123号”已是小有名气,这里每天热气腾腾的烧饭景象总能吸引众多路人的目光。

  常人看来,灶台上油烟翻滚呈现出的只是平凡的生活景象。而在病人心中,这里每一份饭菜和汤汁或将成为最后的记忆。为此,这里被称为“生命厨房”。

  厨房采用“共享”的使用方式,使用者每制作一道菜仅需支付1元的费用。厨房的主人是来自南昌新建区的一对名叫万佐成和熊庚香的六旬夫妇。

  自2003年创办厨房伊始,万佐成夫妇几乎每天“在岗”。

  “15年前,我和老伴开始在这里卖油条。一天,一个肿瘤医院的患者家属想借用我们炉子烧菜,我们当时很自然地就借给他了。后来这事传开了,人越来越多,为了维持煤炭和生活用水的费用,我们只收他们一点成本钱。”熊庚香说。

  在这间简陋的厨房内,他们有的是给患病妻子烧菜;有的是给父母煲汤;还有的一些患者无依无靠,自己煮完面还得独自去化疗。

  如今,通过观察患病家属烧菜的种类和样式,厨房主人万佐成甚至可以得知他们亲属的病情:如果淡菜清汤突然变成鱼肉荤腥,家人或将不久于人世。

  万佐成至今依然清晰记着,2015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一名50多岁的女人突然更换食谱,她将常常为丈夫烧的青菜换成了煮鱼和烧鸭。次日清晨做早餐时,这名妇人红着眼睛告诉万佐成:“丈夫牙齿没力气,咬不动荤腥,最后饭菜只能倒了。”3天过后,万佐成便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女人。

  按照万佐成的估算,如今的这5只煤炉已被癌症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使用近15万次。“只要不下雨,不论天冷还是天热,他和妻子常常一天要接待上百号人。”

  15年来,“共享厨房”从未有过山珍海味,却深藏着人间冷暖。在这条简陋的小巷,人们互不相识,每时每刻,这里都上演着一个个和生命赛跑的故事。

  2018年1月8日晚,一名带着黑框眼镜、头发凌乱、身着绒布大衣的年轻姑娘拎着装有碗筷和调料的水桶,低头缓步来到“共享厨房”。她狠狠地搓了搓双手,开始了她在“共享厨房”里的最后一次烹饪。

  对于正常病人来说,得知出院的消息必然喜上眉梢;而对于许多癌症患者而言,出院或许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烧饭的姑娘名叫李佳,今年18岁,母亲突如其来的癌症改变了她整个家庭的命运。为了照料亲人,李佳选择了退学。几个月来,医院的嘈杂早已让她心神不宁,如今,只有在为母亲煲汤时,她才能回到平凡的生活。

  当天傍晚烧完饭,一些患者家属自发地跟随熊庚香,陪着李佳来到母亲的病床边向她告别。

  李佳的母亲病情严重,躺在床上已奄奄一息。看到女儿和陌路病友前来送别,这位脸上已没有任何血色的女人眼角闪动着泪花……

  10余年来,万佐成夫妇见证了无数个这样的生离死别,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前来烧饭的家属和患者。

  1月的南昌寒风刺骨,1月的“生命厨房”温暖如春。

(编辑:黄昂瑾)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