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股市>>正文

近一年基金转型数大增3.7倍 呈现四大方向

2018-01-22 10:25:31 中国基金报

  近一年基金转型数大增3.7倍 呈现四大方向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证监会最新公示的基金变更注册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月5日,近一年申请变更注册的基金数量为177只,同比增长3.7倍。分类别来看,混合型基金同类转型、债基转定开发起式债基、冷门指基转型热门指基、债券型基金同类转型为近一年基金转型四大主流方向。

  混基转型占比近半

  多为应对监管

  近一年混合型基金转型数量在各类型基金中最多,尤以混合型基金同类转型为主。数据显示,转型基金中,混合型基金数量多达80只,在全部转型基金数量中占据45.2%;从转型方向看,混合型基金同类转型类别最多,达到59只,在转型的混基中又超过7成。

  具体统计来看,混合型基金同类转型又可细分为五类:一是主题基金、疑似打新基金转型,如东方增长中小盘混合转型为“东方新能源汽车主题混合”等。

  二是量化基金相关转型,有的是主题基金转化为量化基金,有的是量化基金优化策略:如新华健康生活主题混合转型为“新华量化甄裕灵活配置混合”等,此类转型为9例。

  三是沪港深基金与主题基金相互转型,如汇添富年年瑞定开混合转型为“汇添富沪港深优势精选定开混合”等,此类转型有9例。

  四是保本基金、定增基金转为普通混合型基金,如安信安盈保本转型为“安信安盈混合”等,此类转型为7例。

  北京一位中型公募基金经理认为,此类基金转型最多既与股市行情变化有关,也与监管政策要求密不可分:比如打新基金、中小创主题基金、量化基金等近年来收益率下行,遭遇资金净赎回;沪港深基金、保本基金、定增基金等监管政策趋严,基金转型也是为了更好适应市场变化和监管要求。

  债基转定开发起式

  委外基金“浮出水面”

  除了混合型基金外,债券型基金是转型基金的第二大类,其中债基转定开发起式债基数量为36只,在近一年所有基金转型中占比为20.34%,是仅次于混合型基金同类转型的类别。

  事实上,早在2015年下半年股市发生调整后,不少规避市场风险的机构资金开始通过委外债基形式大举进入债券市场,为了规避巨额资金进出对基金运作的影响,2017年3月31日,证监会对委外定制基金设立规范做出要求:一是采用封闭或定期开放运作方式且定期开放周期不得低于3 个月;二是采用发起式基金形式;三是在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文件中进行充分披露及标识;四是不得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

  此后,存量委外定制基金纷纷发起转型申请,委外基金纷纷浮出水面,成为去年基金转型的主流产品:如农银汇理金穗纯债转型为“农银汇理金穗纯债3个月定开发起式债基”等。

  指基转型:追逐市场热点

  除了混合基金、债券基金转型外,股票型基金也属转型“大户”,其中以冷门指数基金转型热门指数基金数量最多,转型数量为13只。比如天弘中证全指运输指数型发起式基金转型为“天弘中证红利低波动100指数基金”,“华安沪深300 ETF”转型为“华安中华交易服务港股通精选100ETF”等。

  北京一位大型公募指数基金经理表示,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有的冷门指数基金市场表现不佳,遭遇投资者净赎回;有的热门指数基金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规模难以做大,都会导致指基转型到更有赚钱效应的热门指数上。通过追逐市场热点,以实现更好的赚钱效应,给投资人带来更好体验。

  另外,在分级基金监管新规下,存量分级基金转型也开始加速:去年共有8只分级基金申报转型。同时,指数基金转混合基金也多达6只,比如天弘中证移动互联网指数型发起式基金转型为“天弘科技驱动混合”等也是将市场冷门指数基金转型为相对热门的混合型基金。

  债基转型:

  降开放周期、转投资方向

  除了上述转型较多的基金类型外,债券型基金转型的另一个大类为债券型基金的同类转型,而这一转型多以降低开放周期,降低持债风险为主要趋势:比如华夏恒利6个月定开债转型为“华夏恒利3个月定开债”,鑫元一年定开债转型为“鑫元恒鑫收益增强债”。

  除了缩减开放周期外,由于债市低迷、赚钱效应较差,债基转货基、债基转权益基金的现象也开始出现,比如华夏恒汇一年定开债转型为“华夏招金宝货基”等。

  据了解,由于中长端债券收益率与短债收益率并没有明显优势,持有短债和现金类资产成为债基的主流资产配置策略,在此条件下,较长时间的开放期限不仅难以获得较高收益,对投资者体验也不会好,因此降低开放周期就成为基金转型主趋势;而在投资转型方面,有的公司不看好债券后市,不排除将债基转型为货币基金或权益类基金,以避免基金日益迷你化。

  除了上述基金转型的四大方向外,权益类基金间相互转型、固收类基金间相互转型、权益与固收基金转型、QDII基金转型、细分领域基金转型等基金转型形式,转型数量越来越多。

(编辑:刘虹利)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