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

缘何应从严规范科技类基金审核?扎堆上报,有的"太糙了"

2020-03-02 20:57:10 21世纪经济报道

  缘何应从严规范科技类基金审核?大量产品趁热度扎堆上报,有的“太糙了”

  李维

  科技类公募产品火热中的不少乱象,正在迎来监管部门的规范。

  据本报此前报道,科技类基金由于迎来单列审批,导致部分产品的申报、审核节奏客观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拖累”。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接近监管层的公募人士处获悉,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和近期较多公募机构密集申报科技类主题的权益类产品有关。

  不少科技类主体的权益类公募产品扎堆申报,一方面造成了新基金受理窗口的“堵塞效应”,另一方面,一些公募机构趁着当下较热的市场行情“跑步上车”抢发新产品,但缺乏相应的可行性研究。从证监会申报公示统计可知,目前有关科技以及半导体、新能源、物联网等科技类概念相关的在审权益类公募产品数量不少于36只。

  “这件事的背景是近期的权益类产品,尤其是科技类的公募产品申报太密集了,申报材料堆的审不过来。”上述接近监管层的公募人士透露,“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公募机构觉得当下市场环境好,急于去发行一些新产品,导致产品一些申报材料‘太糙了’,还有一些公募机构已有类似的存量产品较多,投研能力能否支持新发产品,也要画上一个问号。”

  一位销售机构人士坦言,在一些市场行情较好的时机,多数公募机构的确会趁机发行新产品,扩大管理规模。

  “市场火热的情况下,投资者的认购意愿也非常强,这非常利于产品发行,所以许多公募机构也愿意在这个时候大量的发行产品。”上述销售机构人士称。

  这一过程中,部分公募机构甚至在销售端出现了提前筹备宣传事宜的情形。

  “一些公募机构在业绩考核压力下,对于发行热门题材的产品非常积极,想尽快凭借这次‘科技股行情’的东风扩大管理规模。”上述接近监管层的公募人士透露,“甚至更有一些公募机构为了抢时间发产品,存在一些涉嫌‘先上车、再买票’的擦边球行为。”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部分公募产品的申报,被监管层要求补充提交相关的可行报告、宣传预案、投资者保护措施等相关材料。

  “监管层并没有意愿去主动限制科技类基金产品的申报和规模,但在产品数量扎堆申报的情况下,一些基金公司产品申报的过于潦草,所以对此加强了监管,因此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公募机构觉得新产品受理暂时有所放缓的效应。”上述接近监管层的公募人士解释称。

  事实上,由于近期科技类基金产品大火,迎来严格监管的,除了基金产品的申报审核环节,还有相关基金产品的销售推介,例如日前一些公募机构表示,相关的产品宣传推介材料迎来了监管层的关注与调查。

  再比如,监管部门日前还下发了关于规范基金推介业务监管通报,对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中的相关要求进行了重申,并禁止片面选取基金经理特定或部分产品、特定或部分区间过往业绩进行宣传。

  “去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各项改革措施持续深化,股票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权益类基金销售呈现回暖态势。”该监管通报称,“在此背景下,多数基金管理人能够理性应对,匹配自身管理能力,主动控制募集规模,市场反响较好。但近期在日常监管中也发现,个别基金管理人与基金销售机构在基金宣传推介行为上不够审慎,部分宣传用语涉嫌误导。为此,相关部门已对相关机构进行核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

  “在一些科技方向为代表的热门题材类基金产品大热的背景下,不乏有一些公募机构的产品申报、发行存在一些触及监管要求底线的情形,此时一些强化监管的举措,也是在践行监管部门作为守夜人的职责。”华东一家公募机构人士坦言。

(编辑:吴晓薇)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