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宏观>>正文

贾晋京:中国经济背后的升级故事

2019-03-05 18:52:00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5日电 题:《贾晋京:中国经济背后的升级故事》

  作者 贾晋京(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当前,中国正处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进程中。对此阶段中国经济的判断,要着重观察整体态势和长期趋势。把经济情况放在前进和变化过程中去看,才能看清中国经济运行的结构状况、周期趋势,以及为什么说中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背后的中国市场崛起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短期看,外部环境面临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但放在长期大势中看,中国经济的攀升势头没有减弱,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因素没有减少,中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形势没有改变。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至今已超过十年。十年来,世界经济总的来说尚没有走出低增长、低需求、低通胀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并存的状况,这与发达经济体总体上已不再作为全球增长主要动力源有关。发达国家总人口约十亿,占世界人口总数不到1/7,却曾经长期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七成以上。因此,在既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规则与制度、货币与商业渠道等“上层建筑”都是围绕“发达经济体是全球核心市场”形成的。

  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由于自身市场早已饱和,低需求状况无法改变,已难以为世界经济带来大量的新增需求。十年来,发达经济体持续依赖货币与财政刺激政策,结果却只得到注入了天量货币、推高了金融泡沫的效果,2018年更是出现债务加速膨胀、金融市场暴涨暴跌等危险状况,说明其“经济稳定依赖债务膨胀、债务膨胀压低增长潜力、低增长减弱经济稳定”的恶性循环仍在重复,并且正在成为长期态势。目前,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一种经济新状态,即以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和主权债务攀升为代价,通过持续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维系数字上的增长,这种状态既不可持续,同时也蕴藏着巨大风险。

  如今,全球增长主要动力源已转移到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多年来,中国经济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始终在30%以上,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2008年的7%上升到2018年的约16%。到本世纪中叶前,中国仍将实现至少新增3亿城镇化人口的发展进程,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化迈进的步伐也将长期持续。从世界维度看,全球经济重心东移、全球价值链位置“东升西降”的格局变化仍将深入发展,以智能化、网络化、大数据化为技术创新与扩散主线的新产业革命,在中国最具备率先展开条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中国从“接入”国际市场之网到开始“组网”的趋势将日趋显著,中国将在未来长期作为全球最大市场,为世界经济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中国有着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收入还在以快于GDP的增速不断增长,由此带来的消费增长潜力十分巨大。从长期趋势来看,扩大消费的意义与潜力会更加清晰。“微笑曲线”理论把价值链划分为上中下游,研发与设计为上游、制造与组装为中游、销售与品牌为下游,越靠近上下游,则附加值越高,于是就形成了一条“两端高、中间低”的微笑形曲线。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居于低附加值区域,因此出现资金来源与产品市场“两头在外”的格局。如今中国逐渐走出这一格局,对外贸顺差的依赖越来越低,国内消费带来的动力日益强劲。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和消费升级,直接扩大了中国市场,改变了全球价值链下游格局。消费又是研发与设计的动力来源,于是在国内消费的带动下,“中国智造”“中国创造”日渐崛起,中国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地图中正在呈现出“板块崛起”态势。过去,仅占全球人口不到1/7的发达经济体市场,曾是各国企业的主要目标市场。如今,中国201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超过38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商品市场。不但中国企业可以把国内作为最大目标市场,全球很多企业也将把中国市场作为最大目标市场,甚至通过中国市场来对接全球市场。中国消费者将享受到市场崛起带来的红利。

  把握长期大势,研判当前形势,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产业正在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若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形成。中国增长动能正在从投资拉动型转向消费驱动型、从工业主导型转向服务业主导型、从数量扩张型转向创新驱动型、从资源消耗型转向绿色低碳型。在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改革处在攻坚克难阶段的当前条件下,中国经济在较短期间内较好地实现了转变增长动力、走上新的发展轨道,为下一步长期向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面貌变化背后的经济优化升级

  中国曾经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过“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角色,并因此出现过资金来源与产品市场“两头在外”的格局,因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也曾给中国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但在此后,中国转向通过提振内需激发内生动力,以人口城镇化带动消费需求升级为主要动力的增长道路,2013年服务业首次超过工业成为经济增长最大来源之后,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2018年已达59%。在需求侧动能的长期可持续性充分显现之后,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已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在此局面下,中国从2016年起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来提升市场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提升产业链水平,促进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

  当今的中国,国家面貌已发生新的变化,背后是经济结构已走向创新驱动带来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新结构。

  从人的因素看,从农村为中心向城市为中心、从中低端行业向中高端行业、从落后产品使用者向先进产品使用者的转型过程,是曾经中国人生命轨迹的典型写照。如今,59.58%的人口城镇化率说明,大部分中国人已完成了身份转型,大规模“进城”带来的高速增长可能不再有,但“城里人”的消费升级需求会带来强大的高质量发展动力。其中,高端行业贡献新增就业岗位数增速比传统行业普遍快10个百分点以上,与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相关大部分新产品首先在中国普及成为趋势的时候,我们可以认识到,“质”的发展正在取代“量”的扩展,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关键特征,中国人的生命轨迹也因此跟以往不同。

  从“地”的因素看,无论城市群之间的关系,还是城市内部“点与点”的关系,都在因交通、物流和信息的发展变得不同。当前,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正在发生快速变化。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规模经济效应开始显现,基础设施密度和网络化程度全面提升,创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农村面貌都在快速优化升级。以往城市快速扩展带来的高速增长特征正在淡化,城市空间精细化管理带来的高质量发展特征日益凸显。

  从动能因素看,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50.9%增加到2018年的58.5%,并在持续上升。在“市场需求→设计→制造→市场营销”的价值链中,谁拥有最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谁就拥有创新的源头。当前中国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并在不断壮大,设计与制造能力也已超越模仿阶段实现自主创新为主,中国创新走向引领世界是大势所趋。目前,中国产业发展已不再依赖数量型扩张,而是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使得中国可以做到通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并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走向制造强国。处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中国经济,仍然交出了难能可贵的答卷。(中新经纬APP)

  贾晋京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编辑:冯方)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