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原创>>正文

【点石成金】美联储加息之路又现新隐忧

2023-03-17 11:26:04 中新经纬

  《点石成金》汇集每周财讯商情,邀请专家深度点评,与您一起探索经济社会底层逻辑。

  本周热点

  国产榴莲将上市 洋水果国产“平替”乐坏了谁

  “假泰国香米”再被曝光,加了香精失了人心

  超150亿美元存款流入!硅谷银行倒闭后,最大赢家现身

  硅谷银行破产“余震”:高管遭集体诉讼

  审计机构毕马威面临审查!服务硅谷银行等,两个事实很关键

  银行出事之际通胀居高不下,美联储为加息陷两难

  国产榴莲将上市 洋水果国产“平替”乐坏了谁

  据北京商报报道,近日,国产化榴莲将上市的消息引起了榴莲爱好者的“狂欢”。海南省三亚市育才生态区榴莲基地种植的1400亩榴莲已挂上幼果,将于2023年6月成熟上市,预计产量可达3500斤/亩,每亩产值在10万元以上,折合价格或将低至28.57元/斤。洋水果本土化,可以让消费者花更少的钱品尝到更多的优质水果。同时,由此延伸出的一系列产业链、供应链,也将撬动更大的市场,带动更多人就业。

  点评:进口榴莲的价格昂贵。国产榴莲上市会加剧国内榴莲市场的竞争。如果价格能够下降,喜欢吃榴莲的消费者肯定是乐坏了。从海南省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只有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充分享受自贸港政策,特别是“零关税”政策的红利。增加进口就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靠最终消费品进口,形不成产业链,难以获得“零关税”红利。利用海南的经济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中间投入产品进口,才能为自贸港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发展热带农业,特别是热带水果种植业,是海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种植榴莲需要进口投入品,能从自贸港优惠政策中获益。从产业链发展规律看,相关产业链越长,进口环节就越多,享受“零关税”优惠的机会也越多。如同种植榴莲一样,增加热带水果品种,能够延长热带农业产业链,有效实现自贸港的政策效果。

  “假泰国香米”再被曝光,加了香精失了人心

  据中新经纬报道,2023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香精大米”。有些“泰国香米”,不仅产地不是泰国,就连香味也是通过专门的香精调配出来的。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规定,不应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偏偏有些商家为了谋取私利,弃消费者食品安全而不顾,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更令人气愤的是,早在十年前,类似的事情就曾遭到曝光。黑心商家不仅不引以为戒,还在想方设法逃避监管。

  点评:据报道,制造大米香精的安徽香王粮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沈经理承认,只要往大米里滴几滴香精,就会散发出特有的香味,这样的大米一年能卖出1000多吨。一家公司就卖出如此大量的假香米,全国会有多少消费者受到假香米的毒害。正如这条新闻所说,早在十年前,就曾曝光过类似事件。黑心商家不仅不引以为戒,还在想方设法逃避监管。黑心商家商业道德崩溃是假香米事件发生的首要原因。但是,监管漏洞让黑心商家钻了空子。监管可以从销售端,特别是电商的销售行为入手,查清楚香精的品种和数量,然后顺藤摸瓜,查到制造厂商。检查的具体方法可以采用互联网管理的办法,用关键词过滤电商平台的网页,对过滤出来的产品逐一排查,并通过电商的进货登记追溯生产来源。只有打掉漏网之鱼,才能有效制止不法香精毒害消费者。

  超150亿美元存款流入!硅谷银行倒闭后,最大赢家现身

  据中新经纬报道,硅谷银行倒闭后,储户们开始向“不能倒闭”的大银行寻求庇护。大量资金向美国几家大银行流入。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近几日处理了超过150亿美元的新存款,成为几家规模较小的银行倒闭后的最大赢家。最近几天,美国最大银行摩根大通已吸收数十亿美元存款,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也吸收了不少,其他银行的存款流入也有所增加。

  点评:硅谷银行破产,引发人们对美国区域性中小银行资产质量和经营能力的怀疑和不安。资金流向大型银行,体现了资本牟利的本质。回顾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首先倒掉的是大型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这类金融机构的特征是“大而不倒”。危机之后,美国出了一部同名的电影,描写了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挽救美国大型金融机构的过程。“大而不倒”已经成为美国大型金融机构的代名词。这类机构是美国金融资本的大本营,是美国经济的宠儿。然而,它们干的是损人利己的事。此次硅谷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该银行出售手中持有的债券导致亏损。而给硅谷银行出这个馊主意的是高盛公司,硅谷银行只能吞下破产的苦果。这个事件再次说明,美国金融市场是高度垄断的市场。为了维持垄断地位,“大而不倒”成为常态。

  硅谷银行破产“余震”:高管遭集体诉讼 行业警示意义强烈

  据证券时报报道,3月13日,硅谷银行的母公司硅谷银行金融集团、硅谷银行时任首席执行官格雷格·贝克尔、硅谷银行首席财务官丹尼尔·贝克被股东提出集体诉讼。股东们指责硅谷银行母公司及高管隐瞒“利率上升将使硅谷银行特别容易受到挤兑影响”的事实。这也是硅谷银行倒闭之后被公开的第一起诉讼。

  点评:硅谷银行高管可能被起诉的问题还不止隐瞒有关事实,更严重的是,硅谷银行的高管们在东窗事发前弃船逃跑,还带着细软——抛售后的股票收益。据报道,硅谷银行时任CEO格雷格·贝克尔和首席财务官丹尼尔·贝克等高管在最近两年中累计套现了8400万美元股票。事发前两周,他们分别出售了价值近360万美元和价值57.5万的硅谷银行股票。美国金融界的腐败可见一斑。《点石成金》谈过,美国金融界的食利阶级,利用手中的本公司股票套现赚钱是食利的典型表现。2007年的次贷危机已经表明,金融巨头靠食利行为赚钱。硅谷银行破产事件再次说明,只图食利,不思经营,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通病。美国金融界的大小危机都表现为金融高管赚得盆满钵满,而为损失买单的是全社会。

  审计机构毕马威面临审查!服务硅谷银行等,两个事实很关键

  据中新经纬报道,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14日报道,毕马威因对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的审计而面临审查。三天内,美国这两家银行相继宣布倒闭。报道指出,毕马威对这两家银行的财务状况了解多少,它漏掉了什么,都可能成为监管部门审查和诉讼的对象。据悉,毕马威于2月24日签署了硅谷银行的母公司硅谷银行金融集团(SIVB)的审计报告。3月10日,硅谷银行被监管机构接管,宣告破产。报道指出,要确定毕马威是否忽略了该银行存在的问题,有两个关键事实,即银行挤兑何时真正开始,以及银行管理层和毕马威的审计师何时意识到了危机的存在。

  点评:这条新闻援引专业人士的话说,“从常识判断,当一家审计机构为美国第16大银行出具了一份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一份无保留意见的‘健康证明’,但在两周内这家银行就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倒闭了,那这家审计机构就会有麻烦了。”事后,该会计师事务所居然在一份声明中说,不对审计工作完成后发生的事情负责。见怪不怪。美国的会计审计机构出具不实证明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早在2007年发生次贷危机之前,美国有关部门就揭开过这类机构制造虚假审计报告的事实。这种行为极具欺骗性,对投资者形成强烈误导。可以说,美国的金融全产业链条都存在腐败行为。这个链条上包括投资机构、监管机构、会计机构和评级机构等。由食利行为导致的金融腐败是美国金融市场动荡的重要原因。硅谷银行的戏码也是如此。

  银行出事之际通胀居高不下,美联储为加息陷两难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美国劳工部14日发布报告称,2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4%,同比增长6%。这两个数字符合市场普遍预期。然而,最近几天美国银行业的动荡,似乎已说明一系列紧缩措施在过去一年所产生的影响。这让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联储可能会很快发出停止加息的信号。

  点评:有报道说,美联储长达一年的对抗通胀之路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新的重大隐忧——银行倒闭。这引发了人们对美国金融稳定性的担忧,可能会颠覆美联储以激进加息来抑制通胀的斗争。在硅谷银行破产之前,美联储走钢丝——谋求抑制通货膨胀和制止经济衰退之间的平衡。现在,它走钢丝的难度加大,因为还需要防止金融危机。从微观角度,美联储的困境是由金融机构,特别是“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造成的,他们与金融全产业链上机构的勾结,加剧了金融动荡的烈度。从宏观角度,过度金融化对美国经济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美国政府此次迅速抢救硅谷银行,就是因为惧怕金融动荡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损害。美国的教训说明,金融市场发展要适度,过度金融化是要不得的:一是不能让金融业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太高;二是要控制和监管金融机构以金融创新名义搞金融投机。

  (编写 点评 侯若石)(中新经纬APP)

  《点石成金》第623期。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张芷菡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付健青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