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产经>>正文

稳就业要盘活市场存量,更需激发灵活就业增量

2020-03-26 11:27:33 第一财经

  稳就业要盘活市场存量,更需激发灵活就业增量

  刘功润

  疫情之下,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不但加速了中国服务业的全面数字化,也创造了大量服务业的灵活就业岗位,成为中国稳就业、灵活就业新引擎。

  经过旷日持久的卓绝努力,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呈持续向好态势,复工复产复市有序推进,经济社会生活渐渐回归正轨,稳经济、稳就业、稳民生日益提上议程。就业,一边连着经济,一边联通民生,就业稳则经济稳、社会稳、人心稳。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稳就业”是关乎疫后经济恢复发展的“牛鼻子”。

  统筹实施“稳就业”策略,无外乎两端:一则需求侧,一则供给侧。在特定时期,人力资源的供给侧状况一时难以改变,因此就需要从需求侧多做文章,以较大的弹性空间吸纳就业人员,使其各就其位、各尽其责。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2.9亿人,其中1.7亿人外出务工;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规模创历史新高。这两大群体是特别重要的劳动生产力,在某种程度上,能否尽快妥善解决其就业问题,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速度和效能。

  就业的基本盘在企业,特别是提供了80%左右就业岗位的民营经济。但是,在疫情影响下,民营企业首当其冲遭遇打击。从行业表征看,消费类为主的生活服务业受到重创,酒店、餐饮、旅游、娱乐等几乎停摆;从市场主体看,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它们由于现金流中断造成“失血”过多而举步维艰。因此,稳就业的关键一步,是要稳企业,尤其是要帮助千千万万的民营企业渡过难关。

  企业兴,则经济兴。危急关头,再怎么帮扶民营企业都不为过,要多策并举打出政策“组合拳”。首先,讲求速度。各项助企纾困政策要简化手续,政府涉企事项尽可能网上办理,尽快让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补血”受益。其次,结果导向。出台的减税降费、社保费减免缓缴、金融支持等系列帮扶政策要落实到企业身上,切实为企业减负。再则,“托底”支持。出台对中小微企业租金减免、补贴政策,确保对因疫情拖欠电费、水费的中小微企业不断供、不收取滞纳金。

  应该说,所有的帮扶政策都是为了给风浪中的企业“护航”,挺过危机之后,企业才能通过复工复产“转”起来、“活”起来。当然,企业复工复产之后,还可能面临资金支持难、订单交付难、产业链配套难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帮扶政策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要减负、助产、稳市场等全流程帮扶到位,打通“堵”点,接上“断”点。换言之,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按照经济学原理,疫情必然会导致“需求抑制”。近期,不少企业为求自保纷纷减薪裁员,客观上使就业需求的存量减少,中长期又将降低预期而使得就业需求的增量减少。所以,通过“逆周期”调节,帮企业、稳就业,就是要通过政策主动作为打破“需求抑制”,以盘活存量,并因势利导化危为机激发新的增量。

  从盘活存量就业市场角度看,除了如前所述从微观上帮扶中小微企业“活下来”以保障就业基本盘以外,重要的还在于,要从更广义的高度提升现有劳动力市场的匹配度。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人口红利得到充分释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不断城乡与体制性分割,实现了劳动力的充分流动,使一大批离土离乡的农民工进入工厂成为“产业工人”。因此,当前的重要一环,是要提升劳动力市场的流通性,要在疫情可控的前提下,尽快取消对劳动者外出和流入返岗的不合理规定,通过跨区域点对点劳务协作等方式有序组织农民工返岗就业,促进存量劳动力市场实现自由、自主匹配。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和农村两个劳动力市场的作用,鼓励并支持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创业,参与乡村振兴。

  从激发增量就业市场看,就是要在就业寒冬中,探寻新的亮光。疫情期间,线上创新业态得以深度拓展,数字经济表现不俗,各类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就业空间,生产形式、生活方式、用工需求等都随之发生一些变化。支付宝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已有164万人通过支付宝平台实现灵活就业,其中90%为疫情中受损最严重的服务业岗位,此外也不乏人工智能训练师、网约配送员等新职业及各种兼职;有63万大学生通过“青团社”小程序找到了文案编辑、在线家教等兼职,单单支付宝上新增的25万小程序,就带动了75万个小程序开发和运营岗位。另一方面,随着无接触服务需求爆发,支付宝数字生活平台通过饿了么招募了14.2万名骑手,还为1万多人提供了共享用工岗位。

  数字经济时代,“灵活就业”成为激发就业增量市场的重要方向。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大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的支持力度,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催生新岗位新职业,同时支持发展共享用工,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就业服务。我们看到,疫情之下,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不但加速了中国服务业的全面数字化,也创造了大量服务业的灵活就业岗位,成为中国稳就业、灵活就业新引擎。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上还靠宏观经济良性发展,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守住稳中向好的经济基本面。同时,以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带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

(编辑:熊家丽)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