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人文>>正文

被拍卖的掠夺物:“青铜虎鎣”背后的故事

2018-04-19 17:23:37 中国网微信号

  中国3分钟 | 被拍卖的掠夺物:“青铜虎鎣”背后的故事

  4月11日,一件疑似中国流失在英国的文物“虎鎣”,被当地的坎特伯雷拍卖行以41万英镑的价格拍卖了出去。“虎鎣”之前的拥有者是英国海军上校Harry Lewis Evans,从他遗留的照片和信函来看,这很有可能是英军在19世纪入侵中国,洗劫圆明园时掠走的文物。

  中国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对于该行拍卖疑似非法流失文物,并以战争劫掠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的行为,予以了强烈谴责。

  被拍卖的这件“虎鎣”是中国古代一种用来盛水的青铜器具,距今已有大约3000年的历史,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说它珍贵,一是因其器盖和出水口的老虎造型,二是因为现在像这种“鎣”类的实用青铜器非常罕见。

  中国的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夏朝,到商周时期达到鼎盛,那时青铜器大多是祭祀用的礼器。它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而食器又包括了鼎、豆、簋等等。

  这些在现在看来都很精良的青铜器,需要特殊的工艺完成,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见证。同时,由于古代青铜的产量较少,因此那些青铜器的性质、大小、数量和组合,在古代中国都象征着身份和地位。

  文物是可以诉说历史的,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些文物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载体,弥足珍贵。然而,据统计,非法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现在这些文物不仅被拍卖,甚至以战争掠夺物的名义,利用中国人的民族情感炒作高价。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中国人民都十分痛心和愤怒。

  历史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以更友好的人文精神来续写历史。比如,法国皮诺家族在2013年向中国无偿捐赠了圆明园流失鼠首、兔首;还有我们以前的节目中提到过的,2016年日本一拍卖行对大谷光瑞和尚上世纪初自中国劫掠的文物也进行了撤拍。

  我们希望流失文物能够早日回到祖国,这也是符合国际公约精神和国际社会共识的。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刘阳: 

  圆明园的青铜器本身就少,在拍卖市场出现的就更罕见。从已知的圆明园流散文物来看,算是非常不错的一件文物。对于英国拍卖行所说的约束有效期问题,目前其实仍存争议。欧洲人认为有有效期,但是很多法律工作者对此并不认可。不过一旦上了拍卖行想要阻止拍卖就很难,尤其是英国的拍卖行,是要靠此赚钱的。除了回购几乎没有别的途径。

  评论员 徐林生:

  我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有必要改变策略,应拒绝“拍卖式”回流。即,明令禁止国内任何组织、个人参加涉及我国被抢掠而流失文物拍卖活动,禁止我国拍卖机构与相关海外拍卖机构的一切合作交往,严禁国内所有博物馆以任何方式收藏、收购海外拍得流失文物,并严禁此类文物在国内参加展览、公开拍卖。这样,才能让“敲竹杠”式卖家和拍卖行死心,给依法追索和政府间谈判留下更多空间。也只有这样,更多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才能有尊严地“回家”。

  评论员 霍政欣:

  国家文物局的声明未能阻止这家英国拍卖行拍卖虎蓥,对于这样一家漠视国际条约精神与中国人民民族情感的拍卖机构,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与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我国可以考虑采取限制与其进行文物与文化交流合作、限制其在华展开相关业务的必要措施,让其承受应有的代价。这是正义的措施,也是理性的回应。

(编辑:张澍楠)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