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专栏>>正文

苏晓科等:A股公司控制权转让频繁 国有资本入市买壳热情高涨

2018-09-08 22:20:18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9月8日电 题:《苏晓科等:A股公司控制权转让频繁 国有资本入市买壳热情高涨》

  作者 苏晓科(申万宏源证券资产管理事业部董事总经理)王诗钧(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分公司资产管理部项目总监)

  2018年A股控制权转让市场相当活跃,壳交易数量大幅上升,转让案例层出不穷,转让方式也越发多样,而国有资本特别是地方国资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截至目前,今年内由国有资本参与的A股公司控制权转让交易已经有20余起,究其原因,主要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

  从客观层面来看,A股市场壳供给数量增多,壳价不断走低,正是国资抄底买壳的好时机。今年A股市场行情持续呈现下行趋势,市场情绪较为悲观。同时,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之下,不少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票质押率接近100%,大股东资金链紧张,随时面临爆仓风险,因此纷纷考虑卖壳以缓解流动性压力,这在客观上也增加了壳市场的供给量。据数据统计,目前A股市场已有将近900家上司公司面临质押股权平仓的风险,而后期迫于这方面的压力,卖壳的上司公司数量或将继续增加。基于以上原因,资本市场的壳资源贬值趋势明显,多家上市公司“壳价”不超过3亿元,甚至出现了1元对价卖壳的现象。据7月25日金一文化发布的公告,在重组失败、股票质押爆仓压力和股价大跌的连续打击下,公司控股股东上海碧空龙翔以1元的转让价,将自己73.32%的股份转让给了具有国资委背景的北京海淀科技金融资本控股集团。而在红宇新材的案例中,华融国信仅需支付1.16亿元便可取得该公司的控制权。

  按照以往的经验,资本市场对壳资源的需求一直较为旺盛,价格也是居高不下,此次持续下行的市场行情较为罕见,用几个亿甚至更少的价格就可以控制一家公司,这对于国资来说是一个好机会。另外,上市公司也倾向于选择国资来接盘,因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这不仅能解除高质押率的风险、缓解债务压力,还能借助国资的强大背景拓宽公司融资渠道,使公司在银行授信方面获得更多便利。相比之下,此前作为“屯壳大户”的私募则遭遇冷落,因为很多私募自身资金实力不济,以前往往都是借助银行资金放大杠杆来买壳。

  从主观层面来看,政策的出台推进了改革提速,国企加快市场化布局。今年以来,关于国企改革的指导文件频频出台。5月发布的《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国有企业工资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职工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相适应、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相匹配。7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则要求构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在政策的号召下,国企混改逐步提速,A股市场作为国企混改的载体,股权并购更是重要手段。同时,在更加注重企业经营效率和市场化运营的大背景下,国资公司收购上市公司的权限也有所放宽,因此国资在股权并购方面显得非常活跃。通常来说,国资买壳可以分为两类目的。一类是国资公司自身从事国有资本运营业务,通过买壳为旗下优质资产的证券化进行储备。例如,山东高速集团全资子公司山高投资入主当代东方,当代东方相关人士表示,民企市场化程度高,与山高投资做强文化板块的战略和雄厚的资金资源形成互补,双方将共同建立文化金融平台。另一类则是国资公司为进入新兴产业所做的布局,利用先行优势为产业延伸奠定基础。

  国资收购上市公司股权,体现了国资公司运作思路的转变。国资入主企业帮助国资更多地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集中,从而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而对上市公司来说,股权转让可以有效缓解前期高杠杆所带来的压力,避免爆仓风险与债务危机。同时,企业借助国资平台可提升自身效益。除了上述积极的影响以外,国资收购上市公司股权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A股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往往存在复杂的资金链关系,如果国资收购股权使得原控股股东股权被冻结,这会对上市公司造成不小影响。同时,在退市新规出台的背景下,“壳股”本身退市压力加大,国资买壳后所承担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目前A股市场中,控制权拟转让给国资企事业单位的上市公司不乏风险突出的案例,有国资收购上市公司股权后,未必能从根本上为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解决去产能、降杠杆的问题,有时还会造成国有资产的贬值。以科陆电子为例,公司控股股东饶陆华以每股6.81元的价格转让1.52亿股给深圳国资委旗下的远致投资,转让价款合计10.34亿元。然而这一收购行动并未提升公司股价,以9月6日收盘价5.79元计算,深圳国资委的浮亏比例已接近15%。

  因此,出于国资保值、增值和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考虑,在A股持续下跌的背景下,国资选择壳资源时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以回避风险,尽量不选择ST或是负担高债务的公司,而将目光放在行业前景好、市值小、盈利能力持续性强但面临爆仓风险的公司。一方面,这些公司的收购成本较低;另一方面,这些公司在债务问题的压力下能更快促成交易。而在面对买壳的交易策略、投资管理策略这类框架性的问题时,重要的是把握博弈平衡以及监管尺度,毕竟在不同时期,监管的合规边界与走向也大不相同。(中新经纬APP)

  苏晓科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编辑:刘虹利)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