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宏观>>正文

经济转型舞台上 民企并不仅仅是配角

2018-09-18 09:36:48 证券时报

  经济转型舞台上 民企并不仅仅是配角

  孙勇

  近日,一篇题为《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的文章在自媒体发出后,引起轩然大波。该文称,在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私营经济已经初步完成了协助公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阶段性历史重任。下一步,私营经济不宜继续盲目扩大,一种全新形态、更加集中、更加团结、更加规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经济,将可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新发展中,呈现越来越大的比重。

  无论这篇文章的观点是立论,还是“反话正说”,它毕竟提出了一个真问题:在中国改革进入重要时点、经济转型深入关键领域的当下,私营经济或民企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目前看来,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存在分歧的。近年来,压缩民营经济的言论不时冒出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民企产权被权力非法侵占的案例,这是值得警惕的。

  回顾四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民营经济在摆脱计划经济束缚、激发民众创业激情、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等方面功不可没。从年广久发明的“傻子瓜子”到何享健创办的“美的电器”,从鲁冠球创办的“万向集团”到任正非创办的“华为”,再到李彦宏、马云、马化腾、刘强东创办的“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这些民营企业家和他们所创办的企业,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呈现日益放大、渐次提升之势。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民营经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破冰之旅中,发挥了令人眼前一亮的鲶鱼效应,那么,在1992年邓公南方讲话之后,民营经济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了冲锋陷阵的作用,而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当此之际,民营企业更是承担着“尖刀连”般的攻关探险任务。以“BATJ”领衔的互联网经济为代表,民企在中国经济转型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卓有成效,可圈可点,即便从全世界范围看,“BATJ”的表现也堪称惊艳。

  关于中国的民营经济,有一组经常被引用的重要数据:当前,民营企业创造了50%以上财政收入、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就业,民营企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0%以上。这是一张令人惊叹的成绩单。而且,这个成绩单还是在民营企业在不够公平的竞争环境下取得的。过去40年间,受路径依赖的影响,政策呵护、信贷优惠以及土地等要素资源,更多地向国企和外资企业倾斜,在这种局面下,后发的民营企业能占有中国经济版图的半壁江山,只能用“奇迹”一词予以形容。这也证明,民营企业敢拼敢闯,行动高效,充满活力。

  民营经济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充分证明,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经济上所推行的包括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在内的市场化改革开放战略是英明、正确的。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把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定位为国有经济(公有经济)的“补充”或“协助”,都失之偏颇。特别是在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比翼齐飞的今天,民企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在中国经济转型舞台上,民企像国企一样,也是主角,而不仅仅是配角。

  有人纠结于民营企业的所谓“原罪”,痛恨一部分私企老板勾结公权力的腐败行为或炫富丑态,并以此为理由呼吁限制私营经济发展。这是对民营企业的误读。实际上,民营企业的所谓“原罪”是个伪命题,民营企业发展过程的一些不规范行为,以及部分私企老板勾结公权力的腐败行为,都是法治不健全所致,与企业经济形态姓“公”还是姓“私”无关,根治之道,在于切实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少数私企老板的炫富,也只能从私德角度去评说,而不应上纲上线。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生活低调、健康、不炫富,甚至助人为乐的私企慈善家也不少。所以说,企业领头人个人品德的高下,同样与其掌舵的企业姓“公”还是姓“私”无关。

  当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面临挑战,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遇冷。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调研,中国经济大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广东、深圳、浙江等民企民营资本最发达的地方为样本的调查发现,近年来,国资在高歌行进,民资则有所收缩。李扬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四个。第一,形势稳中有变,“这个变还是不小,首先受冲击的是民企”。第二,“三去一降一补”使得产业链条的优势地位发生变化。因为处于产业链上游,国企赚得不得了,而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民营企业发展不足。第三,由于影子银行受到了抑制,过去大多靠影子银行融资的民营企业,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财路”没有了。第四,虽然主流政策上强调不能歧视小企业、民企,但事实上歧视仍然存在,很多企业过不下去了。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传统的重国企轻民企、重计划轻市场的老观念、旧做法,在当下的返潮或翻版,绝不能等闲视之。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有理由相信,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不会逆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市场化、法治化的方针不会逆转。面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重任,千千万万的民营企业会心怀梦想,坚韧前行,大有作为!

(编辑:刘虹利)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