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专栏>>正文

杨涛:金融科技助力商业银行变革

2018-09-18 10:14:38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9月18日电 题:《杨涛:金融科技助力商业银行变革》

  作者 杨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进入2018年,中国的金融发展环境与监管格局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针对金融业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更好地在金融和非金融领域有效应用,受到政府高度重视。从政策视角来看,尤其强调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优化业务模式,拓宽金融服务边界,提高普惠金融水平。

  要探讨金融科技变革,首先需要明确金融科技的概念范畴与内涵。一则,从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行业主体来看,基于定性角度可以分为几大类:银行保险等主流机构大规模用金融技术;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在金融业务技术输出方面同时布局,又适度隔离;纯粹提供新技术服务与外包的企业,主要客户是金融机构和类金融组织;利用新技术自己从事类金融业务的机构,包括互联网金融和类金融组织等。

  二则,从定量角度看,有几方面指标值得参考。一是具有新型技术优势,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分布式技术、互联技术等。尤其在新技术层面有专利,有基础技术的研发能力。二是技术人员,在总雇员中占比较高,起码达到一半。三是在新技术应用场景方面有突破,无论是自己应用,还是为其他机构“赋能”。四是线上业务占绝对比重,全业务链条中应用新技术程度较高。五是收入结构由产品销售型模式,逐渐转为提供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型外包业务。六是在内部管理、控制、组织架构等方面,自动化与科技化程度较高。七是企业文化,体现出创新性、敏捷性,而又能保障效率、安全、合规的平衡。

  三则,从功能角度来看,新技术加入金融领域,有哪些重大的应用项目取得突破,而且是合规的、风险可控的,同时解决了现有金融的短板,并能够有效与市场结合。例如:人工智能+金融,大数据+金融,互联技术+金融,分布式技术+金融,安全技术+金融等。

  由此来看,银行业为代表的主流金融机构,既应该是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者,也应是金融科技生态的建设参与者。

  银行面临的金融科技挑战

  从金融科技变革的角度来讲,商业银行面临的冲击应该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技术本身对银行业的运行模式和组织架构带来巨大影响。对此,银行业需要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银行运营赋能。这可能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银行的业务渠道从线下到PC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传统存贷汇业务需全面应对技术改变,实现效率与安全的新平衡。也需注意,银行的金融科技变革不仅是产品层面,而应是深入到管理、内控、服务等各种细节上。比如英国典型的数字银行机构Atom Bank,已经有全牌照,并在安全技术保障、生物识别信息登陆、业务认证等方面都应用了顶尖的技术。同时,其APP也加入DIY元素来适应年轻人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此外,美国的Movenbank也比较值得关注。Movenbank没有牌照,主要跟传统银行进行合作,但它有很多智能理财的服务,把客户消费行为分为消费类、民生类和储蓄类,能够自动结账。

  第二个方面,是来源于监管与政策的影响。监管与政策始终就是影响金融科技供给的核心因素,对于任何从业机构来说都是绕不开的。其影响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来政策跟监管的变化,会不会给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带来重大变革和突破。例如,在技术与客户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如何在未来对远程开户、网上开户的制度监管进一步优化?这些变化对银行带来的挑战又是怎么样的?会不会使银行逐渐成为一个手机APP直销银行?这就是政策方面的冲击和影响。二是过去对中小银行,包括城商行、农商行等都有跨区域的约束,业务受限、线下客户也在老龄化。在这些因素的倒逼下,金融机构只能追求依托互联网驱动、新技术支撑,从而合规地绕开现有的约束。

  第三个方面,是客户需求层面的冲击。因为归根结底,所有的金融机构开展业务,都离不开特定的、与客户的交互界面。这种交互界面在过去可能是线下的,可能是基于PC互联网,现在则慢慢往移动端进行转移。形式可能是各种各样的移动界面,像移动手机、汽车等终端。包括企业、居民都产生了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的金融需求,这本质上也倒逼了银行业必须应对新技术的冲击和影响。

  第四个方面,是同业变革的影响。当前,国内外的银行业都在变,据统计,在华尔街的金融机构里,近些年有两类雇员迅速增加,包括IT人员、风控与合规人员,而做传统信贷业务、衍生品业务、固定收益产品的人员,逐渐有所减少。众多一类的大金融机构,都声称自己转向金融科技企业。以欧美为代表的大银行,甚至慢慢开始打造开放数据型银行、通用API接口的银行,很多国家的监管者也在推动这些变化。由此来看,全球金融同业都在变,国内也不甘落后。有的大银行逐渐向分布式系统架构进行转移,有的中小银行也在尝试着跳出过去的“两地三中心”,从后台系统上尝试结合分布式技术。同时,在“金融脱媒”背景下,非银行金融机构、类金融组织的变革热情,更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外部压力。

  所有这些变革,都摆在了我们面前,给银行业务带来全面挑战。据媒体统计,过去几年银行分支机构的开业和终止营业的批复发生了许多变化。2016年开业批复3517家,到了2017一下子降到了2710家,终止批复从2015年的162家,到了2017年的1426家。虽然背后有很多因素,但不可否认,金融科技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

  银行科技创新的路径与模式

  面对金融科技时代的挑战,银行业的技术升级无非就是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靠内生的变化,另外一条道路靠外部的合作与赋能。内生的变化肯定是重要的一个方向,但是外部合作与赋能,可能在当前情况下是更重要的选择。

  因为理论上来说,金融科技发展的基因,有时要变化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传统银行业的创新基因,是构建在传统的发展土壤、监管环境、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之上的。银行向互联网基因进行转换,其实有时并不容易。全球来看,金融机构也都适度开放架构,与科技企业进行合作。正如在银行的“树木主干”上做一个嫁接和尝试,跟金融科技公司有效进行合作。如果成功了,肯定会带来共赢的效果,最后结出金融科技的果实;如果失败了,这个结果也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银行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共赢是双方的,各自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首先,就银行给金融科技企业带来的变化看,我们认为,银行无论怎样都是整个经济社会体系的资金“水龙头”,而且对金融监管和政策的把握,比起金融科技企业来说要更加清晰和准确,并且对金融业务本质的理解和沉淀,都应是更加丰富、更加厚重,这些恰恰是快速发展起来的金融科技新企业所缺乏的。

  反过来看,金融科技企业能够给银行带来什么呢?我们认为也是几个方面。一是新技术本身,如果通过外包和外部赋能,给金融机构带来的促进作用,有时效果是不一样的。二是系统,本质上是把原有零散的技术和业务有效整合,帮金融机构做一个最基础的底层架构。三是互联网时代的运营能力,过去传统线下的思路和互联网思路,对运营的理解其实是截然不同的。四是对C端客户的理解,无论怎样,扎根于电商时代消费者需求而兴起的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企业,其获客和维护客户、把握客户需求的能力,与传统银行业肯定是不一样的。五是与中小企业的天然联系,也体现了新经济、新金融的结合。应该说,在这些方面,金融科技企业有可能与银行实现互补共赢。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仅使商业银行转型成为可能,而且直接充当了新时代银行加速转型的发动机和助推器。一方面,银行要积极拥抱金融科技,主动通过内部科技升级实现业务转型;另一方面,要通过服务外包与业务合作,寻求与成熟金融科技企业深度合作,进而推动自身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银行要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导向,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切实强化与金融科技的交叉融合,不断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与生态化转型升级。(中新经纬APP)

  杨涛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编辑:万可义)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