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汽车>>正文

无人驾驶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社会能否适应新技术?

2019-09-27 07:50:15 证券时报

  无人驾驶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

  “自动”和“人动”混杂的局面,是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真正考验,也是对整个社会能否适应新技术的考验。

  9月22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正式揭牌,全球首张自动驾驶商用牌照发出。这张商用牌照的发放,意味着无人驾驶汽车距离我们的生活真的很近了。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2017年7月5日,李彦宏“偷偷”坐了一辆自动驾驶汽车,途径车流滚滚的五环路,跑去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百度AI开发者大会”,居然一路顺利。那时的自动驾驶技术,应付简单路况已经问题不大。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尤其是5G技术开始进入实用化阶段,在多种有利因素合力推动之下,或许,再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无人汽车就能真正开始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

  也有人认为,无人汽车对5G技术的依赖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大,只要自动驾驶系统的侦测、控制技术过硬,对车辆行进途中遇到的障碍物(无论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都能够快速侦测、准确识别和判断,并及时做出合适的反应,最终把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即可。言外之意,大约是认为无人汽车上路的时间,还可能会更早一些,完全用不着等待5G网络实现无缝覆盖。

  这当然有道理。2017年李彦宏能够平安、及时地出现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就说明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度。不过,自动驾驶技术问世以来,在一系列的路测中,确实发生了一些交通事故,甚至致人死亡,这说明,单纯依赖无人驾驶汽车的主动作为,还无法保证乘客和路人的绝对安全,甚至连“顺畅驾驶”、“顺畅出行”都有可能很难做到。

  但5G技术无缝覆盖之后,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系数以及乘坐体验将得到极大提升,“无人汽车”不再是“单打独斗”,而能人车互动、车路互动、车与路管系统互动,自动驾驶系统的信息获取条件将极大改善,其判断的准确性、适时性将得到很大的提高,进而带给乘客以及其他道路交通参与者更好的出行体验。

  比如,前方道路拐弯处有行人穿行,无人驾驶汽车可以提前从前方的交通管理设备、路边的市政设备、前方行驶车辆、甚至行人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上获得这个信息,并提前做出合理安排,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无疑将会更顺畅。有了这种“万物互联”的基础,自动驾驶系统无疑将会更智能、更人性化。到时,乘客只需提供目的地信息以及时间要求,自动驾驶系统将会自动安排一切。

  三年左右实现商用的预期,当然是循了纯技术的视角大致的估算,如果结合一些非技术因素,无人驾驶真正渗入我们的现实生活,估计还需要增加一些时间“冗余”。

  影响最大的一个非技术因素就是,人类的感性冲动,如何适应机器的一丝不苟。比如,在一个无人驾驶汽车和有人驾驶汽车混杂的交通环境里,如何防范“肉体司机”的生物性冲动——加塞儿、别车、违章、甚至碰瓷儿,或许是自动驾驶系统需要严肃面对的一个严峻考验。在这样的交通环境里,如果再考虑到行人、骑行者以及各类电动车驾驶者一些基于本能的、且难提前预测的“扰动”行为,恐怕无人驾驶汽车在公共道路上真正跑起来就面临更大的困难。

  这种“自动”和“人动”混杂的局面,才是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真正考验,也是对整个社会能否适应新技术的考验。毕竟,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新技术诞生之后,绝大多数人的认识和行动跟上来,总需要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因此,要通过这个考验,除了继续推进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之外,恐怕在相关交通法规的完善上还要下功夫,以促使其他交通参与者更快地适应新技术的要求。

  没有这些非技术因素的全面改善,无人驾驶汽车要真正驶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恐怕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木木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编辑:熊思怡)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