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汽车>>正文

威马首批交车时再讽蔚来?从融资递进到交车新造车企业PK升级

2018-09-28 17:19:55 经济观察报

  威马首批交车时再讽蔚来?从融资递进到交车新造车企业PK升级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晓林 王国信 “我们是‘真交付’,这次全都是私人用户。”这是9月18日,在距离威马汽车EX5产品上市交付大会还有10天的时候,沈晖对经济观察报记者着重强调的一句话。在不久之前,蔚来汽车宣布首批交付500辆产品的时候,作为威马汽车创始人的沈晖,曾不客气地指出其交付“掺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付,“交付给自己的员工有什么意义?”沈晖此前在公开场合这样说道。而这个质疑也引起了业内的轩然大波。

  “我们内部交车在几个月前就交了500辆了。”沈晖说。交车——这个在汽车制造业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已经成为新造车企业是否是PPT造车的第一个检验环节。从目前来看,在数十家新造车企业中,实现交车的,有威马、电咖、前途、蔚来四家。沈晖认为,所有的新造车企业都会遇到交付这道坎儿,“这是肯定的”。

  原因很简单,不管如何“互联网+”,从整个环节来看,新造车企业都需要建立五个“新”,包括新产品、新制造、新供应体系、新的服务体系、新的员工。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体系的运转。在传统的汽车制造商中,任何一个体系的重建,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甚至是需要付出“伤筋动骨”的代价。

  此前,蔚来的交付问题实际上就出现在供应链和制造环节。而威马则似乎在这些方面上有自己的优势——沈晖的团队多是来自沃尔沃中国,而沃尔沃自被吉利收购之后,在中国就几乎是一张白纸起步,重建了上述五个“新”。“这是新势力(新造车企业)最大的挑战。”沈晖说,威马也预见了第一批车的交付难题肯定会出现。“我们预留了半年的时间来进行缓冲。”威马第一辆车下线的时间是今年3月28日,“我们在2015年就设定好这次交车的时间,没有一点延迟。”

  因为经验丰富,传统汽车制造商在新车下线之后三个月就可以上市,但新造车企业需要通过更多的时间来打磨,才能确保第一款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与蔚来急于上市不同,在财务管理上更严格的威马,目前在资金方面更为充足,而威马新的融资计划已经在进行中。产品交付意味着进入市场,就在威马“初登场”之际,沈晖再度重申了威马的目标,他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一定会出一个普及者,而威马就有这个潜力。

  普及者的三个步骤

  这个“普及者”是什么样?沈晖做了一个解释,“东西很好,我们叫质优,价格是大家能承受的价位,叫质优价美。”在威马第一款产品EX5上市的时候,其确实因为价格而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威马EX5的官方价格18.66-29.88万元,而补贴之后,这款产品的入门价格进入到9万元的价格区间。威马也被人称为“价格屠夫”。从汽车制造的规律来看,价格越高,制造其实越容易,而一个需要大规模量产的新品牌,如何能将成本控制到如此地步?

  威马EX5的成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控制,第一是定位精准化。在汽车制造上,在安全因素之外,有许多配置,这些配置有很多甚至在汽车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很难有机会被使用。对于不必要配置的省略,是来自定位的成本控制;其次是供应链上的议价能力。沈晖坦言,自己在传统车企的资源给了威马这样的机会。“我们的供应链从产品定义就抓住了成本的优势,加上良好的供应链管理。”

  “很多供应商都是多年的合作伙伴,这一点是我们比一般纯互联网企业进来造车的优势大很多的地方。”沈晖说。在经济观察报2017年划分的新造车企业“派系”中,威马被我们划分为“老兵新传派”,他们是从传统车企中离开而自主创业的典型。“很多人觉得我们价格低,其实我认为不是价格低,这个价格就应该是这样。”沈晖同时强调,车还是有底线的,价格不可能再低,“再低我们就知道是偷工减料。”

  与蔚来宣称的订单数几乎相当,威马现在收获了超过一万个订单。但沈晖认为,自己并没有大力度地进行宣传,如果有营销配合订单会更多。他表示,威马今年一定会超过一万辆,并且这其中没有大客户订单“充数”,也不会有内部员工订单。沈晖认为今年威马的目标是一万辆,这已经是极限。“我推得越厉害可能会有一大批用户的满意度反而不高了。我也巴不得我一下单明天就能提货。但实际上我们作为初创企业做不到。”沈晖说。

  “第一步是要把量做起来,没有量就没法普及。我们有了量,就有了足够的数据来帮助我们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第二步就是打造一个数据驱动的智能硬件公司;第三步是围绕车的出行数据服务,但我们不是做一个出行平台。”沈晖表示。但是从行业来看,目前行业里不少企业其实有些“舍本求末”。“第三步没有量是很难的。第二步得有足够的数据,没有数据的话,你说我一上来就买一批车,然后就开始搞共享,这个比较难。”沈晖说。

  400亿元总投资“垫底”

  蔚来的上市对其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好的结果,但对新造车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坏事。蔚来的匆忙上市,暴露了新造车企业对资金的巨大消耗,让其中的风险更加快速的显露出来。那威马对上市有何规划?沈晖表示,并不希望这个公司快速上市,威马对资金的管理比较审慎。此前,从2015年到2018年,新造车企业掀起了融资大战,目前威马、蔚来、小鹏居于前三。当时,沈晖判断造车的门槛是200亿元。

  沈晖在这次采访中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新造车企业融到200亿元的启动资金仅仅是拿到了上半场的入场券,仅代表着有机会参与后半场的竞争。“手里融到两百亿才有可能有现金流,只有十几亿想都不用想。这些钱主要还是用在研发和制造上。只要是正向研发,都是很‘烧钱’的。”沈晖说。其次,智能制造及供应链管理体系也是资金投入的大块,但工厂能成为最后的竞争屏障。“研发、制造、营销三个体系都花钱,但是时间结构不一样。”沈晖说,新造车企业未来的总投资可能要达到四百亿元。“我前面两百亿全是负的,就是我在‘烧’的。”但要注意的是,沈晖所说的“后两百亿”并不是来自融资,也并不是一个具体数字,而是指来自企业本身的造血能力——通过销售实现现金回笼的能力,“以后我的资金是正的,自有资金就够了。”这意味着,如果在花光两百亿之后,还不能做到维持自身的现金周转,那么新造车企业将陷入危境中。

  沈晖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新造车企业的盈利最开始一定是销量大幅度增加。在量的积累上,才能有数据有服务的盈利模式,才能有后面的出行服务。沈晖认为,依靠服务实现盈利并不是不可能,关键看是在什么阶段。“没有数据,你说我一上来就买一批车,然后就开始搞共享,这个比较难。传统车企也没有办法这么做,因为隔着经销商,他们本质上是2B的,而没有真正的2C。”

  但在沈晖看来,企业很难光靠分时租赁等模式的收入来找到盈亏平衡点。“我们公司还是对盈利和持续发展比较关注,不能一下子把钱‘烧’光大家就解散了,对用户不负责。”沈晖说。新造车企业前期的支出一定是研发或者是制造大于任何费用,如果一开始就把费用大部分花在营销等方面,就会形成头重脚轻的发展状况。9月19日,威马在成都投资20亿元建立威马新能源智能汽车全球研发总部,威马目前超过一半的支出都在制造和研发上。

  “有钱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资金只是基础”,沈晖强调说,比如产品的开发,不管如何缩短,一个好的产品开发周期不会少于48个月。一般来讲,传统汽车公司的产品研发周期(到交付)大概是六年,而初创企业可以缩短到大概四年左右。“测试要两年是很正常的,能做这个程度已经是很累很累了。所以有一个规律是,不吃饭不睡觉也不可能少于三年。”沈晖说。

  而从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新造车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基本上度过了融资比赛期,进入了产品交付的阶段。“大家基本都选择今年交付一万辆,考验生死的真正关口来了。”一位业内人士感慨地说。

  淘汰路上的未来

  对于新造车企业而言,时间窗口关闭的时间越来越迫近,这使得它们在不断加快推出产品的步伐。在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结束,与此同时,这个时间点也是外资品牌大举投放新能源汽车的节点。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兼CEO谷峰认为,新造车企业目前蜂拥而至,但最终的淘汰率可能非常惊人。“新造车企业最终不是死于资金问题,而是死于产品。我认为,未来能够活下来的新造车企业可能仅有3-4家。”

  不过,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能够存活3-4家也算是比较乐观的预测。“如果能产生出1-2家成功的企业,已经算是很不错了。”而威马等企业认为,在融资环节就将淘汰一大批企业。尽管如此,威马对新造车企业的前景依然十分看好。沈晖认为,从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来看,还是处于“缺少一个好产品”的阶段。这给了所有人机会,而这一波新造车企业,因为发展的起步和模式不一样,决定了其未来仍有可能脱颖而出的机会。威马目前是被认为最有机会存活的企业之一。

  经济观察报获悉,在目前的新造车企业融资中,一些企业的融资进展非常不顺利,甚至出现了工厂因为缺钱而无法继续推进的情况。沈晖表示,威马目前融资良好并正在筹划下一轮融资。资金并不是沈晖所担心的事情。“我最担心的,还是我们的产品是不是能被用户认可。”沈晖说。

  威马的首批用户其实和大部分新造车企业一样,这些用户不管是来自粉丝还是其他方面,都或多或少跟企业有点关系,或者本身就觉得威马理念挺好,有兴趣参与一下。但沈晖知道,威马要真正打开市场就要从空白区域进行。“我们觉得我们从第一天造车到现在,目标就是让用户没有补贴也肯买我们的车。”沈晖说,让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接受威马,才是最大的挑战。威马汽车今年的销售目标是一万辆,而明年是十万辆。

  从这个层面来说,不管是威马,还是已经上市的蔚来,或者是其他新造车企业,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但从乐观的层面来说,这也是机遇所在。沈晖判断,电动车一定是汽车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电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执行控制是相对比较简单的。”

  与其他企业宣称短时间内会达到L4级别,甚至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不一样,沈晖认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自动驾驶还不能达到。“所以越往智能驾驶方向走,越需要电动车,只是说这个过程可能不见得这么快,全自动驾驶可能还要十年。我们心目中有些场景可能两年、三年就会有。”

  但对所有的新造车企业来说,一个最大的现实是,他们的产品是否能经得起用户的检验。已经交车超过两千辆的蔚来汽车,在这两日被业内批评为向用户交付了一辆“没有完工”的产品,在各方面性能都没有得到验证的情况仓促交车,尽管其服务和模式有创新,然而决定车辆未来的是其最基本的安全行驶功能。那么,威马能否通过考验呢?

(编辑:万可义)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