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股市>>正文

上市公司现增持回购潮 “真金白银”重塑市场信心

2018-10-12 15:24:56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上市公司现增持回购潮 “真金白银”重塑市场信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受海外市场波动影响,节后A股市场出现较大幅度调整。机构人士表示,隔夜美股重挫是拖累A股及亚太市场出现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

  面对市场的非理性下跌,一批上市公司的主要股东出手在二级市场买入股票,多家公司的股东发出增持承诺,6家公司紧急召开董事会推出股份回购计划,前期已推出回购方案的多家公司则直接出手“买买买”。有媒体统计,仅昨日(10月11日)一天,累计18家上市公司宣布了增持、回购计划,还有一些前期已推出回购预案的公司出手买入股票。

  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和高管通过实际行动,用“真金白银”重塑市场信心,促进股价稳定。

  18家上市公司10月11日联袂回购自家股份

  据证券日报,10月11日有18家上市公司实施了股份回购。

  例如,海印股份发布公告称,10月11日,公司以集中竞价方式实施回购股份,回购股份数量约44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1961%,支付的总金额约1098万元。截止至2018年10月11日,海印股份以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回购股份约481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1418%,支付的总金额约为1.3亿元(含交易费用)。

  又如,劲嘉股份发布公告称,10月11日,公司以集中竞价方式实施回购股份,回购股份数量为128.5万股,成交金额为931.24万元(不含交易费用)。截至2018年10月11日,公司累计回购股份2581.59万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1.7270%,成交金额为2.02亿元(不含交易费用)。同时,公司后续将依据公司的股份回购方案,继续推动实施股份回购计划,进一步稳定市值与股东回报,维护股东利益。

  对此,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回购自家股票,一方面彰显对自身基本面和未来收益情况的信心;另一方面,股票回购规模扩大,意味着上市公司拿出更多资金流入股市,对于市场资金面会有显著改善作用。随着回购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回购行为将常态化。

  通过对实施回购的公司进行梳理,理由基本一致,即目前股价不能正确反映公司价值。

  对此,一位券商人士表示,上市公司回购股份,通常释放的是公司股价被低估的信号,其最终目的都是预期提振公司股价,增强市场信心。这也足以体现出部分上市公司的底气。

  除了回购,也有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加入增持行列。比如,中国动力控股股东中船重工集团9月份以来连续5次增持,累计净买入6895.71万股,位居增持榜首位。

  中船重工集团表示,对公司未来发展与业绩增长充满信心,决定增持公司股份,拟增持5亿元至20亿元。

  财富证券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赵欢表示,上市公司发布增持计划,一方面可以提振市场信心,另一方面也能给相关的个股带来超额收益。

  A股掀起回购潮

  据中国证券报,统计数据显示,沪深两市今年以来已有近千份回购方案公布,大量回购提振了投资者信心,促进了股价稳定。

  “公司在这个时候主动回购,是对市场的积极回应,对员工也是信心上的提振。”华东一家上市公司董秘近日在谈及公司的回购计划时表示。

  今年以来,回购逐渐成为A股市场的热门关键词。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显示,年初至今,上市公司已经发布998个回购预案,除股权激励等被动回购外,普通回购预案达357个。从回购的力度上看,已经实施完成的普通回购金额总额高达646亿元。

  当前低迷的市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为大规模回购创造了条件。基岩资本投资总监范波认为,近期市场进入一种低迷的状态,交易量持续萎缩。在这种情况下,“信心比黄金重要”,因此上市公司积极通过回购向投资者传递信心。

  除此之外,一些手持现金的上市公司缺乏投资项目也催生了更多的回购。从发达市场经验来看,上市公司在存在现金盈余的时候有多重投资选择,可以开展纵向或者横向的并购交易开拓业务范围,可以进行主营业务的投资,也可以进行股票回购。上市公司进行回购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对于未来股价的判断。

  “一方面,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换挡期,许多旧的经济动能在原有行业扩大投资的意愿在降低;另一方面,新的经济动能仍在孕育之中,企业主动扩大生产的意愿也不充分。因此在扩大投资和跨行业并购受到制约的大环境下,回购的数量增加并不令人吃惊。”西部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陈大鹏表示。

  资金面向好有助市场情绪回暖

  国庆长假过后,市场资金面一扫季末略偏紧张的局面,呈现全面回暖,货币市场利率整体出现较明显下行。

  以银行间存款类机构债券回购利率为例,10月11日,隔夜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收报2.34%,标杆7天期回购利率报2.60%,中期期限的14天和21天期回购利率分别报2.51%、2.57%,稍长期限的1个月、2个月回购利率分别报2.63%和2.68%,全部在2.7%以下。

  据统计,与9月末相比,长假后隔夜、7天回购利率分别回落了38BP、20BP,14天和21天回购利率分别回落了111BP、96BP,1个月和2个月回购利率也下行了72BP、62BP。各期限货币市场利率均出现较明显的下行,中长期限品种下行尤其明显,以至于目前14天和21天期回购利率均与7天期回购利率形成倒挂,1个月、2个月回购利率也基本与7天期回购利率相当,期限利差极小甚至为负值。

  今年以来,上述7天期回购利率的算术均值是2.74%,经过近几日的下行,银行间市场最有代表性的7天期回购利率已经降到了较低水平,流动性已回到比较充裕的状态。进一步看,14天等更长期限的回购利率与7天回购利率相当甚至出现倒挂,流动性的期限溢价极低,则表明市场对后续流动性预期乐观。

  流动性预期为何比较乐观?这与央行降准的政策不无关系。10月7日,央行宣布自10月15日起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据中国证券报,机构称,虽然名义上仍是定向降准,但由于覆盖的机构较多,且幅度达1个百分点,此次降准的力度不小。据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降准释放资金在偿还15日到期的约4980亿元MLF之后,还可释放增量流动性约7500亿元,与10月下旬的税期基本形成对冲。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此次降准释放资金将基本被MLF到期和税期吸收,但降准释放资金比MLF利率更低、期限更长,是用更便宜、更长期的资金置换相对贵一些、短一些的资金,虽然从短期来看,银行体系资金总量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但是边际资金成本变低了,仍有助于改善资金面。更重要的是,在美联储9月加息后,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未见调整,且央行进一步采取降准行动,宣示了中美货币政策的脱钩,进一步确认了当前货币政策边际放松的大格局。

  外资机构:A股具备比较优势

  中国证券报报道称,一些外资机构强调,虽然市场负面情绪不可避免波及到A股,但与其他新兴市场相比较,A股市场仍具备比较优势。从中长期来看,A股市场对于海外投资者而言,正从“选修课”转变为“必修课”,未来外资对A股配置的增加是大趋势。

  惠理基金表示,此前已认知到在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的主要风险来源于海外政治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并在投资决策中对此风险有所预期。10月以来,随着海内外各种环境的变化,市场波动有所增加。“然而我们也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如降准及国内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等。横向比较而言,A股估值较低,但中国经济的整体稳定性强于其他大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目前A股整体的风险溢价率已经处于较高位置,与国内其他大类资产相比,性价比亦具有吸引力。从企业运营的角度,优秀的企业也正是在困难环境之中才会脱颖而出。A股里面不少企业能提供的现金流回报率,从目前来看非常有吸引力。”

  富达国际投资总监Medha Samant表示,美国股市的抛售情况触发市场恐慌情绪,让人联想到今年年初的市场波动。这次波动是符合市场预期的,类似的负面情绪或在短期内蔓延至亚洲市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强势美元及保护主义将对货币、经济及财政表现较弱的新兴市场产生更深远影响。然而,相较于其他成熟市场,亚洲市场估值仍引人注目。中国股市估值处于较低水平,在亚洲是能提供最佳风险回报的市场。重要的是,不断攀升的消费增长将持续支持基本面。“我们的布局已反映对亚洲的偏好,仍在中国及部分东盟国家看到许多投资机会,主要是那些受惠于当地经济、消费、保险与医疗的高质量企业。”

  展望后市,海内外机构普遍认为,政策利好持续发酵,作用将逐步显现。A股估值合理,市场大幅向下空间已经有限。

  弘尚资产表示,中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对冲措施,加上各类稳宏观、稳投资、稳预期政策持续出台,将会对宏观经济和市场形成较为明显的支撑。市场经历短期大幅调整后,整体估值合理。

  景顺长城也认为,市场对风险及不确定因素已有较充分反应,但乐观预期的发酵需要有催化剂影响。从估值来看,沪深300估值已经接近2014年上半年蓝筹股行情启动之前的估值水平,一些高品质的行业龙头公司长期吸引力在增加。景顺长城建议,在防守的同时,着重布局基本面坚实、具备核心竞争力、资产负债表健康的绩优龙头公司。

  惠理基金表示,已经看到了一些积极变化,如降准措施及国内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等。积极因素正处于积累阶段,成效显现尚需时日。海外高估值市场的调整有利于资金进入新兴市场。

  “从长期来看,每一次市场大幅波动都是大浪淘沙的过程,给予了好的投资机会。目前中国股票的估值不高,应当更加积极研究和布局。在市场波动的环境下,继续坚持确定性和安全边际的重要性,注重基本面调研与个股选择。”惠理基金相关负责人说。

  对于A股,拾贝投资也认为,目前很多政策在一段时间之后会对经济产生积极作用。考虑现在的估值水平,市场再大幅向下的空间已经有限。

(编辑:冯方)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