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

竞争加剧小公司生存不易 私募人才频频转战券商

2019-10-21 13:25:58 中国基金报

  竞争加剧小公司生存不易 私募人才频频转战券商

  今年以来,不少私募从业人员转战券商岗位趋势明显,人才流动的背后是行业和市场的变化。私募的野蛮生长叠加市场火热行情,曾让不少从业人员热血“奔私”,但在如今存量博弈的市场里面,私募头部效应明显,中小私募生存不易,业务竞争激烈。相比而言,风控、管理、福利更为稳定的券商对从业人员更具备吸引力。

  私募人才“返流”券商

  随着市场冷暖交替,私募从业人员流动频繁,从去年以来,跳槽券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前几年顺应“奔私”潮流从券商跳出的从业人员,不少已重返券商。

  “我们今年的社会招聘中,不少简历来自私募,人才在金融行业内流动虽然是常态,不过今年私募人才似乎更加积极跳槽,有券商从业经历的也不在少数。”某沪上券商人力资源部人士表示。

  华东一个大型券商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今年多了很多从私募转到券商的人员,自己身边就有认识的朋友跳槽到券商。

  从券商“奔私”大多是受到激励机制、发展前景等吸引,而“重返”券商的原因多是由于私募管理混乱、工作强度大、承诺的激励无法落实等几大因素。

  某券商上海分公司人士表示,2015年之前自己在券商负责对接私募业务,2015年上半年A股牛市,有业务往来的私募盛情邀请,并开出了颇有吸引力的业绩激励机制,便欣然跳槽。但之后随着市场起伏,这家私募规模缩水,业绩下滑,之前承诺的业绩提成也没有兑现,特别是2018年市场较为悲观,个人对私募行业的前景也没有信心,最终还是重回券商。

  沪上某量化私募渠道部人士也选择转战券商机构业务部,“私募行业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头部,中小私募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券商的业务竞争也特别激烈,但总比私募好做一些。”该人士表示。

  亦有沪上某小型私募中后台人士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去私募是有一股创业的豪情,但现实很骨感,私募不仅工作强度超大,而且公司管理体制混乱,不少决策只是私人老板的个人喜好,前景太不明朗。券商岗位虽然薪酬并不具优势,但国企的管理、福利都比较正规稳定。

  频频跳槽为哪般

  个人职业路径的选择各有原因,但整体来看,背后反映的是市场和行业的变化。在这波“跳槽”大潮中,记者发现,流动的人才多集中在债券私募。

  “机构信用在债市里非常重要,没有哪家债券投资机构不做回购交易的,除了交易所场内质押式回购,其他回购交易,比如银行间的质押式回购等,都是以场外询价交易为主,交易双方都会首先关注对手方机构信用情况。”华北一家中小型券商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包商事件出来后,众多中小银行和非银机构的信用遭受质疑,债市出现非常明显的流动性分层。与此同时,作为债市里机构信用最弱的私募机构,更是集体遭到众多持牌机构的回避,导致很多私募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大量债券私募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券商无论在综合资金实力还是合规风控等,都较私募更优,尤其是在行业出现风险事件下,综合实力强劲的券商往往更有吸引力。“私募行业尽管已经告别了草莽生长的阶段,但券商在背景、风控合规上仍远好于私募机构,而且私募业务比较单一,券商业务范围更广”。华东一个大型券商的工作人员表示。

  事实上,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有业内人士表示,私募本身就是一个高流动性的行业,这是无解的行业常态,私募机构要持久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和稳定的投研队伍。

(编辑:邓健)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