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专栏>>正文

莫开伟:央行助力民企融资脱困 还应配套监管措施

2018-10-26 16:27:10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10月26日电 题:《莫开伟:央行助力民企融资脱困 还应配套监管措施》

  作者 莫开伟(财经专栏作家)

  10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有市场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提高对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针对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运用市场化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由人民银行依法向专业机构提供初始资金支持,委托其按照市场化运作、防范风险原则,为经营正常、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民营企业发债提供增信支持;条件成熟时可引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资金自愿参与,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为落实国务院会议精神,央行发布了两条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一条是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另一条是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

  中央政府支持民企、小微企业发展态度明确

  国务院及央行此时出台支持民企及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是有着深刻社会背景及经济根源的:当前中国民企和小微企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融资难、融资贵困局没有从根本上破局,加上股市萎靡不振、监管层对商业银行表外非标业务的整治及并表,使得影子银行被大大压缩,民企和小微企业融资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局势。今年以来民企从资本市场融资变得困难,也出现了到期债券违约频现等问题,使得一些民企和小微企业陷入了生死边缘。如果民企和小微企业的融资及债务问题还不引起足够重视,恐怕达到2018年经济增长目标十分困难;尤其一些民企和小微企业的债务问题还有可能导致局部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而民企及小微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巨大, 政府及金融部门有扶持和拯救的责任,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科技创新方面,民营企业专利数占中国专利总数的80%,占发明专利的60%,70%的新产品是民营企业创造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离不开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在传统的制造业和新兴的数字经济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绩。统计数据表明,1992年全国民营企业只有13.9万家,到2017年底民营企业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国家工商管理局表示,中国在民营企业中就业的人口达到3.1 亿。

  很明显,此时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给市场派发“定心丸”,由央行提供初始资金,为暂时困难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提供增信,这既表明了中央政府将支持民企和小微企业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树立了帮助民企及小微企业脱困的坚定信心;也表明了中央政府除了对民企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难给予积极回应之外,还为民企和小微企业送上“真金白银”。

  政策对融资脱困作用较大

  那么,国务院和央行出台的支持民企和小微企业融资脱困的政策到底能否产生积极功效?从当前客观现实看,确实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从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看,所谓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是由央行运用再贷款提供部分初始资金支持,委托其按照市场化运作、防范风险原则,为经营正常、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民营企业发债提供增信支持;条件成熟时可引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资金自愿参与,建立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出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担保增信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

  从目前看,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将起到四方面作用:一是利用社会资源分担民营企业信贷风险,使政府与银行及担保公司各方形成合作纽带,共同来向民企分忧解愁,共同分担信贷风险。可极大地利好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可有效降低企融资成本,因为参与各方可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来对民营信贷服务管理成本进行控制,并通过应用系统革新整合、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应用、互联网及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等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进而使得管理成本随之降低。同时,各种政策还可能更多在结构调整上,比如进一步拉长流动性期限结构,压缩信用利差和期限利差,降低民企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可共同加强对民企资金运作的监管,确保民企资金运用的真实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从而真正实现破除民企融资难之目的。四是防范道德风险。对于扶持的企业,央行将与各省政府合作,协调企业积极制定自救计划,改善经营管理,增强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并对企业规范经营进行跟踪和约束,引导民企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积极“瘦身”自救,促进民企经营实质性改善。同时,由央行运用再贷款提供部分初始资金,通过出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担保增信等多种市场化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可以释放积极信号,增强民营企业债券投资信心,阻断民营企业股、债、贷信用收缩相互传染,并带动民营企业整体融资恢复。

  从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看,确实有雪中送炭之功效。央行在今年6月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基础上,再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对有市场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提高对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其定向调控、精准滴灌功能,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

  很明显,增加再贷款1500亿元可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可加增强银行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更加有利于推动银行金融机构推进普惠金融服务,进一步让银行金融机构实现机构落地、人员到位、专人专岗,真正有底气将支持小微企业信贷规划落到实处。二是有利于银行金融机构对暂时经营有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继续给予信贷运动,可从根本上遏制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等不良信贷倾向,让大批小微企业能够度过四季度的“寒冬”。 三是将更加有利改善民企与小微企业融资状况,使银行支付实体企业的贷款增量不断提高,也会促使贷款利率下降和信贷结构的更加优化,更有利于促进银行对民企和小微企业信贷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提高银行机构对民企和小微企业支持的持续动力。

  配套政策及监督措施需跟紧

  然而,要让解决民企和小微企业两项融资政策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有后续配套政策及相应监督措施跟进,否则效果就会很难尽人意。从当前看应解决四个问题:

  首先是解决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资金到位及风险机制问题。目前虽然央行可给予注入一定资金,或给予再贷款支持资管机构去拿企业的债券,但财政资金和金融机构其他资金还应及时到位,防止“只打雷不下雨”现象发生,尽快让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资金自愿参与,建立风险共担机制。这一点目前证券业做得不错,首次成立了11家证券公司达成意向出资210亿元设立母资管计划。作为引导资金支持,各家证券公司分别设立若干子资管计划,吸引银行、保险、国有企业和政府平台等资金投资,形成1000亿元总规模的资管计划,专项用于帮助有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纾解股权质押困难,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做法值得其他银行金融机构及各类财政部门的效仿。

  其次,解决金融机构支持民企及小微企业的观念转变问题。督促银行金融机构形成主动支持民企和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意识,消除信贷门第观念,此次央行给钱、政府给宏观方面的鼓励政策,贷款由银行自己决定,虽然增强了银行机构按市场规律来投放贷款的主动权,但如果监督不到位,可能会造成贷款再次流向国有大型企业的现象,使央行货币政策效果打折扣。 在过去历次定向降准及央行原来推出的“合意贷款”方面都存在资金流向其他途径的倾向,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别说央行的两项政策措施、即便是出台再多的财税金融政策,都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也无法真正破解民企及小微企业融资困局。因此,央行、政府及银保监会成立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政策落实和到位情况的监督检查非常必要,而且必须抓紧做好。

  再次,解决好民企及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环境问题。各级政府及金融部门应进一步营造民企和小微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宽松环境。主要是降低民企进入国有垄断领域的门槛,并提高民企入股国企的比例,让民企有机会进入能源、交通等领域与国有企业实现公平竞争,给民企拓宽生存发展通道;减少一切市场阻力,消除一切行政性、体制性障碍,消除一切歧视性政策措施,保护民企财产权和投资利益,让民企敢于放心大胆地投资;进一步落实好减税降费措施,切实减轻民企和小微企业负担,为真正破解民企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解决民企及小微企业整体资金面的供给问题。尽管央行此次再次给予1500亿元再贷款和再贴现,但相对全国这么多符合支持条件的民企和小微企业,这点资金量可能仍然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整体上缓解民企及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的局势。因此,笔者认为央行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再进行普遍降准和降息,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增加市场流动性以彻底缓解民企及小微企业的资金紧张现状,提高资金可获得性和降低整体融资成本,让民企和小微企业能够真正走出融资困局,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共同推动中国经济渡过难关和走出低谷。(中新经纬APP)

  莫开伟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编辑:冯方)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