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专栏>>正文

李庚南:“双创”的金融痛点和堵点究竟在哪里?

2018-10-30 17:27:33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10月30日电 题:《李庚南:“双创”的金融痛点和堵点究竟在哪里?》

  作者 李庚南(财经专栏作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双创”正在成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双创”也正点燃了成千上万年轻人成功致富之梦想。但是,现实总是很骨感,“双创”的路充满曲折坎坷,从“众创空间”缕缕传来融资难的呼声。

  “双创”融资究竟有多难?

  如同诸多领域的发展,融资问题始终是一道需要求索跨越的“坎”。但不同阶段,“双创”主体对融资的需求、感受各不一样,困难程度也各不一样。处于初创阶段的“创客”,由于规模小,初始启动资金一般靠从亲戚、朋友等渠道自筹,也包括地方政府以财政补贴、奖励、贴息等形式的扶持。这一阶段的“创客”,甚至有些尚未正式进行工商注册,而仅以项目的形式存在;稍具雏形后,真正好的、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往往很容易被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瞄上”;项目前景渐渐明晰之后,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投贷联动、贷款资金开始跟进;当科创企业发展到比较成熟阶段后,则可渐次通过挂牌新三板融资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相比较而言,在“双创”领域真正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好的“点子”、好的项目。恰如某省经信部门一专业人士所言,目前众多的私募资金就像嗅觉灵敏的幽灵,在到处游荡、寻觅,一旦有好的项目,便有资金纷至沓来。目前地方政府对初创型科技“创客”的扶持比较大,比如对众创空间、孵化器等给予不同金额的奖励、房租和运行补贴等,某人社部门的领导坦言,因为缺乏符合条件的项目,财政专项用于双创贴息的资金其实根本就用不出去。

  从金融部门对“双创”的支持看,无论是融资额度的上升还是配套金融产品的丰富,其实力度均在持续增强。“双创”已被大多数银行纳入机构发展战略,不少银行建立了双创专营机构、专营团队,设定了“双创”单列信贷额度,建立了对“双创”贷款的差异化考核激励机制,面向“双创”主体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

  现实情况是,目前“双创”主体的有效信贷需求整体并不高。据某地对26家银行机构的初步调研,今年累计发放的“双创”贷款实际上在下降,被调查银行反映不少“双创”企业用款需求不足,有的提前还贷,有的贷款到期归还后不再续贷,有的已授信额度未实际使用。如某行1-7月科技型企业信贷投放客户同比减少30户,在已授信客户中7月末未使用授信客户有22户,未使用授信额度近4亿元。

  当前,实体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从国家统计局某调查总队的一项经济社会情况分析调研中也可见端倪。该调查总队对新设立的小微企业的跟踪调查显示,在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中,无融资需求的企业占91.7%。该比例之高虽令人怀疑,但无论如何,当前企业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可见一斑。实际上,当前困扰企业的更多、更主要的还是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快速上升问题。对于双创企业而言,劳动力成本压力尤其明显。

  所以,“众创空间”所反映的融资难问题或许并非一种普遍现象,而是表现为结构性、不均衡性矛盾。当企业抱怨融资难的时候,其实自身也需要做更多理性的反思:首先,自己的企业或项目处于什么阶段,适合怎样的融资方式;其次,自己的项目究竟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资本的青睐。

  尽管当前企业融资方面总体表现为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双创”群体也莫不如此,但并不排除部分“双创”主体客观存在的融资窘况,其原因或许存在于资金供需的双方。如果说,金融支持“双创”存在堵点,那么我们应从资金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去寻找。

  金融支持“双创”的堵点在哪?

  且撇开“双创”型企业特别是初创型企业在资信记录、轻资产特征方面客观存在的信贷短板,从资金供给端看,制约银行类金融机构对“双创”企业金融支持的因素,或金融资金注入“双创”领域的堵点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收益性,决定了银行愿不愿贷。资本是逐利的。银行要涉入“双创”类企业特别是初创型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对企业(项目)的可行性、成长性等进行研究评估,甚至需要借助第三方机构的力量,但其所获得的收益仅是一般商业贷款利息,银行在这方面的投入显然与产出(实际收益)不匹配性,更与科创型企业在获得银行支持后可能带来的高收益性不相匹配,这无疑使银行缺乏进入这一领域的动力。

  如何改变这种不匹配性、真正激发银行涉入“双创”领域的积极性,使之愿意投入,关键是要能让银行从所支持企业的的高成长、高回报中分得一杯羹,分享其发展成果。基本途径就是进一步推动投贷联动,扩大投贷联动试点面,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银行积极尝试,加快全面实施的步伐;同时,应加快制度层面的创新,突破现有法规不允许银行持股企业的约束,探索银行分享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创业创新成果的有效途径,建立银行信贷产出与科技型企业高回报的利益平衡机制。

  二是风险性,决定了银行敢不敢贷。规避风险、最小化风险是金融资本内在的要求。因为金融资本的另一端对应的是居民、企业的存款,而保障存款者的存款安全应该是金融机构的天职。因此,对风险的考量是银行敢不敢贷的关键。这主要取决于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制衡。

  从外部看,关键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拟贷项目或企业风险的大小,取决于银行能否充分拥有借款企业的信息,包括企业的资信状况、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以及企业负债等情况。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借款企业在对银行信贷逻辑充分理解、认可基础上的配合外,更需要政府部门发挥特有的统筹社会资源的优势,构建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提高信息的可获得性,降低信息成本。同时,要建立完善针对“双创”的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与担保体系,实现风险的合理分担与分散;还要完善“双创”金融债权的权益保障,借助互联网技术,完善针对“双创”群体的快速诉讼体系。

  从内部看,还需要解决银行基层经营机构和客户经理不愿、不敢贷问题。这就需要从制度机制层面入手,除了加强贷款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对风险的识别研判能力外,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差异化的考核激励机制,在资源配置、考核力度方面向支持“双创”的基层经营机构、客户经理倾斜,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还需在设定科学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和尽职免责机制方面下工夫,根据不同银行自身的风险管控水平,适当提高对“双创”类贷款的风险容忍度,并制定细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问责机制,打破凡出现不良必问责的藩篱。

  三是专业性,决定了银行能不能投。这是决定银行机构涉入“双创”深浅程度、“双创”金融服务可持续性的因素。除了纾解主观意愿上的堵点外,要让银行真正涉入“双创”领域、把“双创”金融业务作为自身新的盈利增长极,而不是蜻蜓点水、姿态性地涉入,专业能力的建设是关键。

  这就需要从组织体系、人才培育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服务“双创”类企业的专营机构(专营支行)和专业团队,从服务体系上推动专业化经营,提升专业化水准,也便于实施差异化激励;同时,在适当借助外部专业机构基础上,注重培育自身专业化人才,在招聘人员方面有意识面向相关专业领域。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双创”?

  如果从需求端看,金融服务“双创”的堵点则在于“双创”群体本身,需要其从项目本身、自身管理包括诚信文化的培育等方面进行改良,即要打造“双创”升级版。要通过改善“双创”群体本身的资质,提升其金融可获得性,提升其对资本的吸引力。

  如何打造“双创”升级版?针对“双创”存在的痛点与堵点问题,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国务院于9月份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从宏观层面为“双创”升级提出了总体目标与要求。

  从微观层面看,就是要提高“双创”的含金量,增强“双创”的吸引力。关键是要提升创新的深度,从为国家培育创新基因、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内生动力出发,推动创新主体、创新内容的升级。

  在创新主体上,或许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怎样的群体才适合创业创新,才能够真正推动国之创新基因的培育,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其实,老祖宗发明的“创”字已经明白无误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左边“仓”为象形字,本意为收藏谷物的建筑物,实际上代表一种积累;右边的“刂”为表意文字,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锋利,一种能力。也就是说,但凡创业创新者,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积累,包括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积累,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能力。

  显然,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去创新。我认为,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需要有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包括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唯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进而引导相关配套资源包括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可引导年轻一代树立理性健康的择业观,减少浮躁、少走弯路。需知,我们既需要创业创新的驱动,需要不断培育和涌现高、精、尖人才以提升民族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打造“工匠”精神,这也是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绘制“制造业2025”蓝图的基础。

  因此,应通过“双创”主体整体的优化升级推动“双创”的升级换代。应更多地通过“国千、省千”人才引进规划,吸引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优秀企业家、专业投资人成为创新创业主力军,推动大企业、科研院所、中小企业之间创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在创新内容上,应鼓励推动创新层次的不断提升,实现由简单复制向更新改造、由引入式、借鉴式创新向本土化、自主研发的创新模式转变,减少低水平的简单复制式创新。

  需要反思的是,是不是“赚钱”就等于“创业”,是不是“互联网+”就等于创新?如果要打造“双创”升级版,那么我们要推动的“双创”显然不应停留在简单复制、低水平模仿的状态,甚至不应停留在高新技术在细分领域的运用创新,而应立意更深、目标更高。

  我们不能淡忘中兴事件带来的“芯”痛。应汲取中兴芯片危机之教训,优化配置有限的社会资源,特别是财政、金融资源,推动科技攻关和协同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在关系国家核心利益、国防安全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制高点,在战略新兴领域形成颠覆性技术优势;同时,须着眼全球,注重未来科技竞争的战略储备,加强面向下一代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集成。

  同时,要树立对“双创”的审慎思维。对各种层级的“双创”既需要包容也需要引导,既引导“双创”群体找准定位、少走弯路,更要防止社会资源的无效投入与浪费。特别是要防止各种打着“双创”旗号的各种伪创新,比如说伪区块链、伪共享经济。这些伪创新也许能满足资本的“饕餮”之欲,但其野蛮无序生长,除了可能带来社会的浮躁,带来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外,甚至还会对经济社会秩序形成负面冲击。因此,在“双创”方面还应给出负面清单,引导资金由“低效和无效企业”流向“有效和高效”企业。(中新经纬APP)

李庚南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编辑:张澍楠)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