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宏观>>正文

破解医疗资源区域不均难题 8省区试点建设区域医疗中心

2019-11-06 07:14:15 21世纪经济报道

  破解医疗资源区域不均难题 8省区试点建设区域医疗中心

  长期以来分级诊疗下沉阻力大,区域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困扰基层医疗发展。

  发改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近日联合印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支持在京、沪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遴选若干优质医疗机构,通过建设分中心、分支机构,促进医师多点执业等多种方式,在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充分运用“互联网+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集团化、品牌化发展,更好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

  综合考虑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短缺、没有中央本级医院或达到“国家队”水平的国内一流医院,人口基数大、转外就医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等因素,选择在河北、山西、辽宁、安徽、福建、河南、云南、新疆8个省区开展试点建设。

  广东威尔医院联合医生集团创始人兼 CEO 林子洪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比以往医共体、医联体的模式,对于加速区域医疗资源分布平衡促进作用更可行。现阶段各县级医院因为其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数量、所处地域等多方面原因,人流差异很大,解决患者人流问题是发展县级医院的核心。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全科医生及加大力度做住院医师规培,提供足够的人力支持,强化公立、私立医院合作,而未来医药市场,也需要减少商业流通环节。”

  解决分配不均

  我们国家长期存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格局,大医院、优质医院总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包括集中在北上广。

  而此前解决此类分布不均的四种形式为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以达到把全国的医疗资源从过去的固定化变成纵横上下互联的空间的合理布局,以解决我们国家大、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具体展开来主要有四种组织模式: 一是医联体,是城市开展医联体建设的主要模式。以1家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若干城市二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1+X”医联体,纵向整合医疗资源。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医联体内人、财、物统一管理模式,促使医联体成为目标一致的共同体。不具备条件的,可在医联体内以对口帮扶、技术支持为纽带形成松散型合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其次是医共体,是农村开展医联体建设的主要模式。重点探索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再者是通过专科联盟,指的是医疗机构之间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形成的联合体。以一家医疗机构特色专科为主,联合其他医疗机构相同专科技术力量,形成区域内若干特色专科中心,提升解决专科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形成补位发展模式。横向盘活现有医疗资源,突出专科特色。

  最后还有通过远程医疗协作网的模式,由牵头单位与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大力推进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二级、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史立臣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以往医联体、医共体等推行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折扣,主要原因在于利益分配的不均导致分级诊疗推进难,转诊体系难以顺利推行。而此次建立区域医疗中心的关键仍是能否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从宏观层面上来说使得整个区域的医疗体系,将健康、疾病预防都纳入区域考核内,有助于解决以往统筹的难题。

  林子洪则表示,对于区域医疗来说调动人才的流动至关重要,未来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仍需要解决各区域医疗人才分配的问题。以往无论是医联体还是医共体的方式实际起到均衡医疗资源的效果仍有限,此次《方案》则在以往的基础上做出了动态调整,通过直接的区域间医院带动,在实际实施层面具有直接拉动作用。

  破解基层看病难

  而此次《方案》也明确,通过3-5年努力,在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地区建成一批高水平的临床诊疗中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准的科研创新与转化平台,培育一批品牌优势明显、跨区域提供高水平服务的医疗集团,打造一批以高水平医院为依托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协作平台,形成一批以区域医疗中心为核心的专科联盟,相关地区重点病种治疗水平与京、沪等地差距大幅缩小,跨省、跨区域就医大幅减少,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广东某三甲医院医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基层医院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尽管整体水平没有大三甲好,但并不排除有好医生,‘开刀匠’就是熟能生巧,基层医院有些医生临床经验丰富,没有科研和教学压力,但技术相比较大三甲落后,一些病人的认可度较低,普通人往大三甲奔的习惯很难改。通过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可以形成联动机制,大三甲带动区域医疗发展。”

  《方案》指出,纳入区域医疗中心试点范围的输出医院,原则上应具有领先的医疗技术水平和较高国内知名度;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不会因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而摊薄技术力量;具备突出的临床教学能力和雄厚的科研能力,能够面向区域培养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家试点输出医院主要从北京、上海两地选取,少量从武汉、长沙、广州、成都、西安5个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地方选取,除北京、上海两地有部分市属医院外,其余均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和教育部直属高校所管医院。同时,积极储备若干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作为后续试点,保障其公平参与。

  唐唯珂 广州报道

(编辑:熊思怡)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