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汽车>>正文

汽车业潮退进入尾声 车市预期进入“温和增长期”

2019-11-15 14:18:51 经济观察网

  汽车业潮退进入尾声 车市预期进入“温和增长期”

  编者按:当汽车市场的负增长已经连续16个月出现,即便是最乐观的人也开始慎重起来。超过一年时间的负增长,改变了中国车市的生态和格局,真正意义上使得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丛林时代”。如今,在高速增长时代长期被忽视的隐患开始大量爆发,而企业的调整也前所未有的展开。这是考验企业综合实力的时刻,再也没有侥幸的躲避可言。

  当大量的企业销量断崖式的下滑,甚至有三十余家三个季度的销量甚至不足一千,等待他们的除了残酷的淘汰,很难想出还有什么转机。潮水褪去,这些裸泳者显露无遗。在汽车行业中,强弱对比已经显现了出来。头部企业仍然稳健,而尾部企业已经资金断裂,破产在即。伪强大的合资品牌也在崩溃,甚至是一泻千里。但所谓的“头部企业”也有了新的含义,而不是规模上的指代。

  行稳致远,企业开始重新思考这四个字的含义,并找寻新的发展模式。新的潮头在哪里,如何成为弄潮儿而不是望洋兴叹?在这样一个裸泳时代,优秀的企业是否应该主动出击而不是保守紧缩?这些问题接踵而至。我们很难预测这样一个大转折阶段的延续时期,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汽车市场不会一直萎靡,而将进入一个温和增长时代。

  在经历了这次考验之后,中国汽车市场将进入真正的集中时代,而能代表中国汽车的头部企业将顺势而出。如果调整按照节奏进行,我们预测这个过程将在未来5-10年完成。而这个时候,也将是中国汽车竞争力爆发的时候。

  高飞昌/文 汽车业似乎潮退了。金融数据服务商Wind近日针对2019年前三季各行业净利润增速做了一个统计排行表。在这份表单中,汽车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净利润增速为-33.26%,在所有行业中排名倒数第一。Wind数据源自各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今年前三个季度,汽车整车上市公司净利下滑比例超过六成。截至今年10月份,汽车市场已经连续下跌超过16个月。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汽车产业为什么会有潮退的迹象。汽车产业一向被视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同时汽车制造业也是装备制造业的中坚力量,过往十多年里度过了连续高速增长的阶段,市场规模一路增长至2800万辆,汽车业产值高达数万亿元。如今面临的压力,看起来像是突然之间到来的。

  实际上,多年前业内就有过预警,不应对高增长过于乐观。因为,汽车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大势密切相关。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69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GDP这一增速与前几年超过10%以上的增速相比已经放缓,中国经济从高增长切入中低速增长已是新常态。而汽车行业过去所表现出来的也正是这样一条曲线。

  汽车行业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期,面临着内外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一些影响是巨大的。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型的能源革命,对以燃油车为主的汽车产业结构带来巨大冲击。出行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兴起,也一定程度改变了汽车消费市场的逻辑。产业投资融资环境变化和消费市场的升级演变,也深刻改变着企业的决策。此外,合资股比放开、鼓励外商投资,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一系列产业环境,更极大地左右着汽车行业的脚步。

  告别躺赢时代

  就在三年前,汽车行业还是热闹一片。2016年,汽车市产销突破2800万辆的高点,产销增速分别达到14.5%和13.7%,这一速度大大超过了当年所预测的6%的幅度。2016年的汽车市场的“暴增”,究竟是新一波的增长开端还是市场最后的疯狂,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显然是前者。

  在乐观情绪的助推下,汽车行业创造出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当时正值SUV细分市场火爆期,十多个全新品牌拔地而起,依靠一款SUV打开了局面。新能源投资热也吸引无数新造车企业加入造车大军。另外,新的中外合资企业纷纷出现,共享经济和出行经济的兴起,又催生了很多O2O企业、网约车和出行公司。

  然而从2016年之后,汽车行业迅速下滑直至目前的负增长,很多新公司陷入困境,大有崩塌之势。一时间,卖车变成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即使各大企业连续几波进行官方降价,也难以扭转市场颓势。市场上听到的,更多是车企减产裁员、经销商倒闭、厂商关系紧张的消息,甚至国家数次出台提振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包括推动解除车市限购,市场也并不买账。

  这一切与过往十几年汽车行业高增长带来的惯性作用有关,行业积累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消解。2010年前后中国自主品牌出现较大的危机,在轿车市场深受合资企业的打击,但随后几年SUV细分市场的兴起帮了自主品牌大忙。很多自主品牌正是凭借SUV重新崛起。最明显的是2016年仍旧有一批新品牌出现,如北汽幻速、宝沃汽车、汉腾汽车、斯威汽车,他们大多数也选择将SUV作为第一款车。

  但随着市场趋势扭转,SUV市场的增速开始大幅下滑,这让那些仅仅靠着SUV市场红利崛起,但实际上缺少品牌积累的企业失去了增长动能。当前几乎所有细分市场都在下跌,再没有一个能够让消费者趋之若鹜的细分市场出现。MPV一直没有火起来,近来兴起的轿跑SUV等跨界车的吸引力也只在小众群体中。

  从消费者角度,经历了多年的增长后,首次购车的刚需在不断减少。面对市场上门类齐全的产品,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市场早已成为买方市场。一款简单的粗制滥造的车无法再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力。这也是自主品牌多年来追求品牌向上,推出中高端品牌的逻辑所在。消费升级,成为左右汽车市场增长的一大动能。

  汽车市场增长放缓已成事实,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又决定了企业必须生产更精品的车型,同时要控制成本和效益,这考验的是品牌的综合实力。从增量竞争到存量竞争,以前随随便便出一款车就能火爆的躺赢时代过去了。不过,潮退之后,一个温和增长期将在之后来临,这个时间并不会太久。

  调整升级来临

  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带给汽车行业的是过多的企业数量和结构分散、大而不强的产业格局。纵观全球汽车市场,在经过充分竞争后均只有3-5家头部车企存活,更多的企业则被淘汰。将来中国品牌也只会剩下3-5家企业,这已是业界关于未来产业的一大预言。中国汽车行业要实现由大到强,进行产业机构调整升级是必由之路。

  具体来看产业内在调整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实现动力革命,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型,引领全球汽车行业新风潮。二是实现制造业智能化升级,走向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对现阶段汽车行业提出挑战。

  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国家方面和企业均做出了巨大的投入,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百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另外也引领了全球车企向新能源转型。为推动新能源发展而出台的很多配套政策,如在限购城市对新能源车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抑制了燃油车的消费。

  此外,禁止扩建燃油车产能、酝酿制定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如此种种都对现阶段以燃油车为主的产业结构提出了挑战。与转型新能源同时出现的,还有发展智能互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以及基于这些新技术的汽车出行生态。而移动出行将冲击长期以来的汽车消费逻辑——还有必要自己买一辆车吗?

  在燃油车领域,追求更清洁环保高效的发动机成为主流,而技术迭代的速度往往会对车企决策带来不小的震动。今年汽车排放标准从国五向国六切换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国五车型销售,有的品牌开展内部员工半价购车,创下前所未有的奇观。而国六施行,还让一些技术准备不足的企业疲于应付,短时间内面临无车可卖的境地。

  新能源政策退坡、双积分政策的实施,目的在于让产业脱离政策庇佑,走向市场化。而随着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未来政策的庇佑将越来越少。股比放开政策打破了延续数十年的中外合资股比红线,而鼓励外商投资政策加大了外资技术进入市场的步伐。这些全新的产业环境将对中国汽车行业未来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此前一些躺在合资企业的温床上度日的企业,不得不思考如何提高自主品牌的竞争力。

  此外,汽车行业本身具有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本质没有改变,但是当投融资环境遇冷,不少企业尤其是新造车企业背负了极大的压力。这不仅在整车领域,在动力电池、零部件供应商等领域也同样存在。

  市场增速放缓、投资热情减退、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产业政策更加开放、市场消费升级迭代,汽车行业因为受到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而进入低增长周期。有人认为,这将是一个难熬的寒冬,可能不会很快过去。但另一方面,与经济大势一样,实现稳中求进的螺旋式上升才是产业的常态。当寒冬过去,下一站即是春天。

(编辑:王永乐)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