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礼:普惠保险监管引导和约束机制有待强化
中新经纬 | 2022-11-15 15:18:20

  中新经纬11月15日电 题:普惠保险监管引导和约束机制有待强化

  作者 周延礼 原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

  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发展,政策落地实施,普惠保险在多个领域广泛开展,市场主体参与普惠保险的积极性也逐步提高,服务的供给也不断的深化,产品的类型也不断的丰富,普惠保险整体呈现出稳定发展势头,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保险领域,就有必要大力发展普惠保险,让保险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多层次市场中发挥更多作用,提升人民群众总体保障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普惠保险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从基本情况来看,在中国,现在具有普惠性的保险业务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时期。30多年来,保险业在民生保障领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2006年以前属于萌芽探索阶段。产品主要集中在农业保险领域,还包括一些农村地区的简易人身险。经营模式经历了从国家计划到市场化经营发展的转变。

  2006年至今是深化发展阶段。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了保险业快速发展。这个阶段,中国普惠性保险业务逐步实现了从农村向包括乡镇、城市一些边远地区,再到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推广。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也不断增强,相关支持政策日益增多。普惠型保险产品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比如农业保险、人身保险、大病保险、护理保险、老年人的保险等,服务覆盖面也不断扩大。

  截止到2021年末,大病保险已经覆盖全国超过12亿城乡居民,农业保险累积为10亿户次的农户提供了风险保障超过15万亿元,为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小微企业的保险服务也超过四百万家,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也有效提升。

  近年来,行业也不断涌现出普惠保险的典型模式,比如有保险公司在宁夏开展的“扶贫保”项目,为为全区15万户、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涵盖人身险、疾病保险等精准的扶贫服务,使个人自费的医疗费用比例由35%降至10%以内,大大减轻了个人经济负担。再比如,有保险公司在广东开展的“银龄安康行动”老人意外伤害保险总体覆盖率达到95%,2020年理赔24万人次,赔付金额超过2.7亿元。还比如,目前58家保险机构在27个省参与了超100个“惠民保”项目,总参保人数超过了7000万。

  普惠保险发展有六大特点

  第一,监管制度的框架逐步搭建。监管机构出台了多项制度文件,推动普惠型保险业务向多层次、多领域进行推广。比如,推广小额人身保险、老年人意外险、大病保险业务等。对于相关产品的种类、保障的人群、服务的方式等都作出具体要求。目前农业保险和大病保险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监管制度,其他普惠性业务的监管政策也在不断探索完善当中。

  第二,市场主体积极性逐步提高。保险行业经营普惠性业务的主体不断增多,由最初的国际背景的大型保险公司经营为主,发展成为大型保险公司主要经营、中小保险公司积极参与、特色保险公司专业化推动的格局。比如,经营农业保险的只有中国人保和中华联合财险两家,现在逐步发展成为四家专业的农业保险公司,中央还决定专门成立了农业的再保险公司,现在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农业保险大国,来之不易。尤其是今年,灾害比较多的时候,农业保险发挥的作用是特别明显的,农民的体验也非常好。

  第三,产品多元化的特征日益明显。普惠业务也逐步从农村推广到全国,产品的类型从小额保险、农业保险为主扩大到大病保险、各类涉农特殊人群如养老保险、护理保险等,呈现出多元化快速发展势头。此外,部分保险公司也在保险服务基础上提供健康风险评估等服务,用科技手段来解决老百姓所关心关注的罕见病问题。在健康服务、指导管理等方面提供更多咨询服务,成为保险业解决老百姓所关心的医疗疾病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

  第四,保险服务业不断深化。目前承办普惠保险业务的大型保险机构都基本上建立了乡镇一级的服务机构,覆盖面比较广,同时多处保险机构都建立了涵盖销售、服务、理赔等各个环节的线上服务平台,并广泛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使保险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比如,大病保险一站式结算服务使贫困患者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患者在出院时一次性完成基本的医保、大病保险等救助资费的计算程序,简化了报销手续,减轻了费用负担。农业保险也充分利用一些科技手段,如遥控卫星、无人机、人工干预天气等技术手段来精准地服务客户,解决农民防灾减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保险业服务水平。

  第五,政策支持体系日趋完善。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对农业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普惠性保险业务都作出规划性要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发布的有关文件助力大病保险、农业保险全面正式实施,做好了政策衔接,特别是中央财政在这个领域的补贴非常精准,引导并且规范了普惠业务快速发展。

  第六,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一是完善稳企纾困的金融政策,主动做好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企业的融资安排。二是强化了国家对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资金保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三是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提质。四是支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保险业、银行业都承担了这样的任务,更好服务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五是有序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转型发展。六是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助力三亿多“新市民”在城镇安居创业。七是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指导大型银行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

  一是普惠保险概念使用不清晰。目前对普惠保险内涵、服务对象、业务类别,还未有权威的、统一的界定,行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还须重点研究,通过大量调研进行现实实践总结和发展建议。

  二是普惠保险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作用发挥的不充分。比如,目前对农业保险、大病保险等普惠业务,在局部地区虽实现全覆盖,但是区域范围的开展过程中,机构数量、覆盖群体、业务规模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和提高。

  三是普惠保险服务能力较为薄弱。比如,普惠业务呈现出点多、面广、分散的特点,对服务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普惠业务无论是对银行业机构还是保险业机构而言,压力都是比较大的,成本也较高。在普惠业务方面,保险业服务能力要不断改进。

  四是监管引导和约束机制有待强化。现阶段,普惠业务的规范性制度较少,监管要求也比较分散,同时,缺乏普惠业务激励和约束机制,市场上不同程度存在普惠业务经营不规范的现象。

  多措并举提升普惠保险发展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保险业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改革创新的动力不断提高保险业的普惠性,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风险保障需求。

  第一,建议出台普惠性保险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包括银行业在相关领域指导意见。在国家普惠金融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台支持普惠保险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普惠保险发展的原则、目标、举措,提高行业的认知,构建多层次普惠保险的供给体系确实非常重要,可以推动保险行业提高普惠业务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二,要建立普惠保险的统计体系,增强行业的数据基础建设。特别是在现行普惠统计基础上对普惠保险的产品类别、保费收入、给付金额作出统计体系建设,包括提供普惠保险之后产生的对经济韧性、金融韧性、社会韧性等方面所作贡献的统计。建立系统化、可比较的数据指标体系,动态分析行业各地区、各机构普惠保险发展的情况,可为行业监管、科学决策奠定数据基础。

  第三,要加强普惠保险的监管力度,加大对一些虚假误导宣传方面的监管。特别是要推进产品标准化、通俗化、简单化,解决保护弱势群体的问题。另外,数字保险、数字普惠保险也是我们下一步要推动的目标,大家要高度关注广大市民,特别是有中老年人的数字金融、数字保险的素养问题。因为现在移动终端很多,如何提升老百姓在保险业、金融业、数字金融、数字保险应用方面的数字素养至关重要,这样可以使老百姓真正更有获得感。

  第四,要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形成协同机制。按照各有关部门和地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各类普惠业务的要求,加强工作沟通,配合相关文件的出台和落实;引导保险公司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加强监管指导,在及时总结案例经验,积极推广成功模式的基础上,配合相关部门和地区深入研究并推动财税支持政策。

  第五,加强普惠保险的宣传教育。在行业内通过一些刊物组织相关的研讨和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普惠保险的宣传教育,提高保险机构社会责任感和经营积极性,加大对公众关于普惠保险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普惠金融的获得感,和其对普惠金融的认知、信任度,提升其数字保险产品应用能力。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本文根据周延礼在2022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的讲话整理而成)(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王蕾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吴晓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思想慧
汇集学者智慧
点击收获此专辑更多精彩内容

精彩资讯尽在中新经纬APP,点击阅读

  • 中新经纬

    权威 前瞻 专业 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