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红:警惕锂离子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风险
中新经纬 | 2022-12-03 13:46:20

  中新经纬12月3日电 题:警惕锂离子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风险

  作者 张建红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技术经济分会理事

  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也进入了高速发展周期。

  2022年以来,动力电池项目投资或开工的消息不时传出,宁德时代、力神动力、中创新航、欣旺达等动力电池厂商均被传出扩张或扩产的相关消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有近30家公司宣布跨界,其中不乏食品界的黑芝麻、服装业的红豆股份以及三一重工、海能实业等公司。

  此外,不少地方政府也积极鼓励电池项目落地,放开了准入标准。江苏常州、湖北荆门和四川宜宾规划的电池产能均超过300Gwh。巨量的投资规模也引发了“过剩”的担忧。

  相关部门也注意到了这种情况。2022年1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指出锂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应“避免低水平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这让我们感受到繁华背后的产能过剩隐忧。

  动力电池市场结构性产能过剩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增速明显快于汽车整体增速,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也由此迎来重要加速期。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近日发布了2022年10月及1-10月动力电池数据。产量方面,1-10月,中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425.9GWh,累计同比增长166.5%。其中三元电池累计产量171.4GWh,占总产量40.2%,累计同比增长137.9%;磷酸铁锂电池累计产量254.2GWh,占总产量59.7%,累计同比增长190.4%。

  装车量方面,1-10月,中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24.2GWh, 累计同比增长108.7%。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88.0GWh,占总装车量39.2%,累计同比增长62.8%;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136.0GWh,占总装车量60.6%,累计同比增长155.6%,呈现快速增长发展势头。

  动力电池产量与装车量之差(产装量)正在不断拉大。不过,动力电池装机量与产量之比(装产比)依旧在50%上下波动,低于65%的最大值,保持在合理区间中。总体来看,当前国内产能过剩的风险不断扩大,但仍然处于合理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结构性紧缺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动力电池产能过剩主要集中于低端产能,高端产能仍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之中。

  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动力电池企业集中度越来越高,TOP10企业装机量占比已经高达96.18%,TOP15装机量占比更是高达99.71%。这就意味着前十名以外的大部分企业,产能利用率低至10%甚至以下。

  产业链上游看,锂电池上游产能大幅扩张,远高于预测的需求量。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主要锂电池材料到2025年的产能规划已全部过剩,负极材料到2025年的规划总产能相当于当年预计需求的5倍,磷酸铁锂为4倍。

  一般来说,电池企业扩产与电池搭载应用之间有着三年左右的时间差,这就意味着近两年的规划产能大多将在2024年或2025年建成投产,预计最晚2025年全产业链都将出现产能过剩。

  不过,拉长周期看,我们认为动力锂电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在未来较长时间需求仍将维持高位。

  如何化解产能过剩风险?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布局高端产能。政策层面,加强引导,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企业层面,动力电池企业在追求规模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产能结构的调整。

  二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开拓国内外汽车品牌客户,与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达成合作关系,以消化多余的产能。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预测,到2028年,欧洲和北美地区动力电池供应短缺量将分别达到378GWh和284GWh,同时,欧美汽车企业还在继续扩展电动汽车的产品型谱,在此情况下,中国电池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不仅有利于解决产能过剩,同时也迎合了产业链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三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动力锂电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虽然中国在动力锂电方面的研究投入很大,但与一些先进国家仍有差距。

  四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性价比。只有质量好、成本低的电池才不会过剩。如果产品质量跟不上下游需求,即使降价了也没人用,淘汰亦是必然。

  五是加强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监管。动力电池制造过程中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较高,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是聚焦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鼓励行业机构和企业开展有序充电、V2G等技术应用示范,推进新能源汽车与电力系统绿色能源融合技术的创新发展,促进“人—车—桩—网—云”互动融合,增加双向充电桩的数量,实现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宋亚芬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王永乐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思想慧
汇集学者智慧
点击收获此专辑更多精彩内容

精彩资讯尽在中新经纬APP,点击阅读

  • 中新经纬

    权威 前瞻 专业 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