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遭监管处罚 中泰信托下半年再领罚单

  屡遭监管处罚 中泰信托下半年再领罚单

  年内已有14家信托公司被罚超4700万元

  近日,银保监会官网公布了一张信托监管罚单,中泰信托因三项违规事实被罚150万元,成为今年下半年首家被罚的信托公司。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已对14家信托公司开出罚单,被罚金额总计超4700万元,其中7家信托公司被罚金额超百万元,也不乏个别信托公司连续受到处罚,呈现出“严监管”的主基调。

  中泰信托违规不断

  相关罚单显示,中泰信托存在的主要违法违规事实是2017年至2019年,中泰信托对委托推介机构监督管理严重不审慎;2018年至2019年,中泰信托未及时掌握某信托存续项目的风险变化状况;2017年至2019年,中泰信托对某信托计划未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对此,上海银保监局要求责令改正,并罚款150万元。

  金融监管研究院研究员韦诗竹表示:“较早前监管偏重于对信托业务、信托产品的事前审查,如产品的核准与发行等。近几年的行政处罚案由中,开始呈现出重点聚焦事中和事后审查的趋势。”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中泰信托屡受监管部门处罚,其信托产品也多次出现兑付逾期情况。

  2017年12月份,中泰信托收到原上海银监局下发的《审慎监管强制措施决定书》,中泰信托被要求“暂停新增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存续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不得再募集”;同月,中泰信托还因2015年通过自助支付的方式向借款人发放较大金额贷款,因未采取有效措施,放任借款人将贷款用于股票投资,被罚90万元。2019年,中泰信托再收两张罚单,违规承诺某信托财产不受损失,被监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264.36万元;因对某业务合同未能做到全过程、动态化尽职管理,被罚50万元。

  此外,自2017年以来,中泰信托的弘泰1号、弘泰11号、恒泰18号等多只信托产品均出现了兑付逾期情况,造成了投资者的巨大损失。记者查阅中泰信托官网发现,在产品中心“推介中产品”栏目已无产品信息,而在“运行中产品”栏目中,最近的一只产品为安泰41号,开始时间2018年9月11日,结束时间2019年3月11日。

  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律师魏广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信托产品不断出现逾期等问题,监管部门也在逐步出台管理措施,并加强了对信托行业的监管处罚力度,后续类似的监管措施会规范化、常态化。”

  魏广林认为,信托机构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治理、经营、管理体系;按照监管要求,逐一进行产品、业务风险排查和处置,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风控合规体系,确保产品合规、业务合规;最后,应加强对合作机构的监督管理。

  7家信托公司被罚超百万元

  2020年全年共有11家信托公司因各种违规事实被处罚,受罚金额合计超过1800万元。而今年无论是在罚单数量上还是在金额上,均远超去年同期。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包括四川信托、中海信托、兴业信托等在内的14家信托公司受到监管处罚,被罚金额总计超4700万元,其中四川信托、中海信托、长城新盛信托、大业信托、兴业信托等7家公司被罚金额超过100万元。

  今年3月份,银保监会官网公布了四川信托因存在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等13项违规,收到四川银保监局开具的3490万元罚单,这占据了年内信托业罚单的绝对“大头”。

  而在被罚的信托公司中也不乏存在两次领罚单的情况,兴业信托、中海信托半年内均收到了两张罚单,兴业信托因未有效落实尽职管理职责、未严格落实核保内控要求等问题被罚150万元;因未尽职调查和贷后管理违规等问题被罚230万元,合计被罚380万元;中海信托则因内控措施问题、两项业务统计错误问题合计被罚120.2万元。

  “事实上,今年处罚数量和规模均超往年的主要原因在于监管部门对四川信托的处罚规模较高及个别信托公司连续受到处罚。信托公司需要认真反思其中原因,提升合规意识,促进合规水平的提升。”有资深信托研究员对记者表示。

  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后续信托公司在展业过程中,一方面需强化监督与考核,增强合规执行力及违规处罚力度;另一方面信托公司内部也需要形成合规文化和氛围,将合规融入企业文化中去。”

【编辑:王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