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存单基金规模缩水超六成,原因是啥?

  中新经纬8月21日电 (薛宇飞)自2021年12月首批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成立以来,市场上该类型的基金已超百只。尽管数量在增多,但相较于发行规模,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总体规模却缩水明显。

  从收益看,百余只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近一年平均收益率不及货币型基金,近一年收益率超过2%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仅有2只。

  整体规模下降超六成

  据了解,同业存单,是指由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的,期限在1年以内的一种可转让的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投资了一揽子不同主体发行的优质同业存单的产品,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这类基金,间接参与同业存单市场。一般认为,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介于货币基金和短债基金之间。

  2021年12月,首批6只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相继成立。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有40只、30只、16只、9只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成立。当前,市场上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共计有101只。

  从发行规模看,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规模差别较大,从2亿元至100亿元不等,发行总规模约为3551.49亿元。不过,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总规模已降至约1258.26亿元,较发行规模累计下降约64.57%

  梳理发现,大多数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规模较成立时出现缩水。7只成立于2022年上半年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成立时的规模均超100亿元,是成立规模最大的一批产品。到2025年二季度末,这7只基金的规模均降至50亿元以下,其中3只在10亿元以下。以招商基金旗下的招商同业存单指数7天持有为例,该基金2025年二季度末时为7.14亿元,较成立时的约100亿元累计下降约92.86%。

  规模降幅超九成的基金并不鲜见。鹏扬基金的鹏扬同业存单指数7天持有成立时的规模约为81.70亿元,2025年二季度末的规模约为4.06亿元,累计降幅为95.03%。大成基金的大成同业存单指数7天持有成立时的规模约为46.52亿元,2025年二季度末的规模约为0.91亿元,累计降幅为98.04%。

  有少部分基金的规模实现增长。华泰柏瑞同业存单指数7天持有成立时的规模约为53.89亿元,到2025年二季度末时增长至约93.93亿元,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成立于2022年7月的创金合信同业存单指数7天持有,成立时的规模约为2.88亿元,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时增长至约76.60亿元。

  多只产品规模降至5000万以下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共计有26只,占比约为25.74%。

  8月15日,申万菱信基金发布提示公告称,截至14日,旗下申万菱信同业存单指数7天持有的资产净值已连续30个工作日净值低于5000万元。

  根据申万菱信同业存单指数7天持有基金合同约定,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将根据基金合同的约定进入基金清算程序并终止,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

  该基金成立于2022年12月,成立时的有效认购总户数为7626户,规模约为36.95亿元。根据披露,在2023年一季度,该基金出现投资者大幅度赎回的情况,净赎回份额超过30亿份,导致基金份额降至2023年一季度末的约5.63亿份。之后,该基金的规模维持在数亿元,直至降至5000万元以下。

  濒临清算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不止一只。今年7月1日,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告称,交银同业存单指数7天持有连续45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根据该基金合同约定,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合同终止,不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已有基金通过召开持有人大会实现基金持续运作。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博道基金旗下的博道同业存单指数7天持有的规模约为2141.71万元,已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为此,博道基金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在8月11日,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了博道同业存单指数7天持有持续运作的议案。

  短期平均收益不及货基

  作为一种低风险产品,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被认为收益高于货币型基金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但从短期看,这一优势并不突出。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19日,83只有业绩数据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中,只有2只产品近一年的收益率超过2%,74只产品近一年的收益率在1%至2%之间,7只产品在0-1%,1只产品为负。

  上述83只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近一年的平均收益率约为1.41%。对比看,截至2025年8月19日,892只有业绩数据的货币型基金(注:同一产品不同份额,分开统计)近一年的平均收益率约为1.43%,略高于同业存单指数基金。

  从近三年平均收益率进行比较,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高于货币型基金。截至2025年8月19日,31只有业绩数据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近三年平均收益率约为5.80%,而738只有业绩数据的货币型基金近三年的平均收益率约为5.18%。

  与短期纯债型基金的收益相比,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存在一定差距。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8月19日,835只有业绩数据的短期纯债型基金近一年的平均收益率约为1.83%,其中,近一年收益率超过2%的产品有253只;619只有业绩数据的短期纯债型基金近三年的平均收益率约为7.21%,其中,近三年收益率超过7%的产品有413只。

  对于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规模下降,嘉合基金固定收益公募投资部叶平在该公司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在2021年,权益市场遇冷,理财打破刚兑,市场开始寻找相对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这是市场资金青睐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特定的历史背景。同时,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在分类上被认定为混合类产品,从规模和考核角度出发,基金公司有动力发行,各类第三方机构也有意愿推销。然而,随着债券市场的不断走强,短债基金和长债基金业绩表现亮眼,对比之下同业存单基金因自身的投资限制,收益能力并不突出,逐步被投资者边缘化,导致基金规模下滑。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王方琳对中新经纬表示,在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通常会随之下行,而同业存单的发行利率与银行间短期利率联动紧密,进而带动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收益率走低。此外,近期随着股市走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所提升,倾向于配置收益更高的股票型基金或含权债基,对低风险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需求下降。

  王方琳继续称,收益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带来规模下降。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采取的被动管理方法,使得其难以通过基金经理的主动收益挖掘来提升提高收益弹性。此外,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投资标的高度集中于同业存单,信用等级较高,久期较短,难以通过信用利差挖掘或拉长久期来获取收益。

  “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波动小、流动性稳定,对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和流动性管理需求较强的机构或个人投资者来说,仍是较好的配置选择。”王方琳说。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薛宇飞:xueyufei@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魏薇 李中元

【编辑:张澍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