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点名减肥产品销售:虚假宣传突出

  中新经纬11月7日电 中国消费者协会7日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 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2025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536761件,同比增长7.9%,解决274427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36亿元。接待消费者来访和咨询15.59万人次。

  投诉分类基本情况显示,根据投诉性质,售后服务问题比较突出,占29.4%。与2024年三季度相比,虚假宣传、安全、合同问题投诉比重上升,售后服务、质量、计量问题投诉比重下降。

  根据2025年三季度商品大类投诉数据,家用电子电器类、日用商品类、食品类、服装鞋帽类、交通工具类投诉量居前五位。与2024年三季度相比,日用商品类、服装鞋帽类投诉量比重上升,烟、酒和饮料类投诉量比重下降。

  根据2025年三季度服务大类投诉数据,生活及社会服务类、互联网服务类、教育培训服务类、文化娱乐体育服务类、销售服务类居于前五位。与2024年三季度相比,互联网服务类、教育培训服务类、公共设施服务类投诉量比重上升,电信服务类、销售服务类、生活及社会服务类投诉量比重下降。

  投诉热点分析涉及八方面。

  潮玩经济升温背后,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凸显。随着潮玩经济的快速发展,盲盒、手办等新兴消费形态深受年轻群体喜爱。然而,部分潮玩平台在交易规则、售后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引发消费者集中投诉。

  一是商品质量问题多发。消费者反映在相关平台购买盲盒、手办等潮玩商品后,常出现掉漆、破裂、配件缺失等质量瑕疵。

  二是退款退货难问题突出。部分消费者在潮玩平台下单后,即使商品尚未发货便申请退款,或在收到存在质量问题的商品后提出退货请求,仍被平台以“平台规则不支持退款”为由拒绝。

  三是售后服务存在短板。不少消费者反映,潮玩平台客服响应慢、等待时间长,多次提交投诉工单却迟迟无人处理,影响消费体验。

  减肥产品销售套路多,虚假宣传问题尤为突出。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体重管理需求的提升,减肥产品市场快速扩张。然而,从各地消协组织受理的投诉情况来看,减肥产品消费领域乱象频发。

  一是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现象普遍。如宣称“一个月瘦二十斤”,或以“限时优惠”“专业顾问指导”等话术诱导消费者多次购买减肥产品。

  二是无资质销售保健品或药品。部分机构和个人未取得相关经营许可,仍以减肥产品名义销售保健品甚至药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是部分产品存在安全风险。有消费者反映使用减肥产品后出现腹泻、心悸等不适症状,疑似产品中非法添加泻药等成分。

  四是退款困难问题突出。不少商家以“无效退款”为噱头吸引购买,但在消费者申请退款时,却以各种理由推诿、拖延,甚至直接失联。

  宠物消费纠纷频发,亟需完善规则加强治理。随着宠物经济的快速发展,宠物购买、饲养等相关消费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宠物消费纠纷也频繁发生。

  消费者投诉反映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星期宠问题突出。商家隐瞒宠物真实健康状况,宣称“包健康”或已打疫苗,但实际售卖的是伪造健康证明的“星期宠”,消费者收到宠物后,宠物数日内发病或死亡。

  二是免费领养实为分期贷款。商家在直播间、门店以免费领养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实际还需要分期购买远高于市场价的猫粮、狗粮,且合同约定宠物死亡仍需付款。

  三是宠物用品质量问题频发。消费者反映购买的宠物猫粮、狗粮有质量问题,宠物食用后引发呕吐或生病等反应。

  境外游市场火热,相关旅行平台服务存在短板。随着出境游市场火热,消费者通过在线旅行平台预订境外酒店、机票的需求持续增长。然而,部分平台在信息发布、服务履约及售后处理等环节存在明显短板。

  一是平台不为消费者诉求提供有效协助。消费者因航班调整或突发情况申请退订酒店,但平台以“酒店拒绝退款”为由推诿拒退,实则未与酒店进行沟通协调。

  二是平台信息更新不及时,误导消费者预订。部分境外酒店在平台上信息未及时更新,存在酒店更名、停业后仍以原信息下单的情况,消费者到达后才发现无法入住。

  三是订单展示信息与实际入住情况不符。平台展示的酒店图片、房型、设施与实际差距较大。如页面显示“大床房带阳台”,实际入住却是无窗地下室或双床房。

  自动续费乱象屡禁不止,相关投诉量持续攀升。一段时间以来,自动续费服务问题多次被媒体曝光,相关部门也曾开展专项整治。然而,从近期消费者投诉情况来看,该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投诉量持续上升。

  一是自动续费条款隐蔽。商家在服务开通页面突出展示“优惠价”“首月特惠”等吸引性信息,而将自动续费条款以小号、浅色字体隐藏在角落,未进行显著提示,导致消费者难以注意。

  二是扣费提醒缺失。部分经营者扣费前未向消费者发送短信提醒,消费者往往在被长期扣费后才发现问题,导致损失扩大。

  三是关闭入口设置隐蔽。App或网页端缺乏明显的“取消续费”入口。四是客服推诿、退费困难。投诉后企业往往仅退还部分费用,或直接拒绝退费。

  智能驾驶技术日益普及,功能局限引发投诉。随着汽车智能化进程的加快,智能驾驶作为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正成为汽车厂商竞争的新焦点。然而,从各地消协组织接收的投诉情况看,智能驾驶功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使用风险。

  一是功能失效或性能不达标。部分汽车厂商在宣传中存在夸大性能等现象,导致消费者误以为“自动驾驶可完全替代人工驾驶”,但实际使用中可能会出现识别不准、偏离车道、失控退出等问题。

  二是功能限制未提前告知。如销售人员宣传代客泊车无需人在车内,出事后却说车内必须有人。

  三是行车数据信息不透明。发生事故后,厂商拒绝提供完整的行车数据或对关键信息进行“打码”,影响事故认定和消费者维权。

  充电宝投诉量激增,退货问题集中。三季度,在部分充电宝品牌产品召回等因素带动下,相关投诉呈集中上升态势。

  一是部分品牌充电宝因无3C认证被民航部门列入禁带清单引发退货纠纷。消费者提出充电宝无法带上飞机,要求退货退款,遭商家拒绝。

  二是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存疑。一些消费者认为此前购买的非召回批次的充电宝存在自燃风险,要求退货退款。

  三是小品牌产品虚假宣传、虚标容量问题突出。部分小品牌充电宝商家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存在容量、功率等核心参数严重虚标的情况,甚至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误导消费者。

  保险消费投诉问题多发,营销宣传行为有待规范。随着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保险产品类型不断丰富、销售渠道日趋多样,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部分企业及销售人员的规范营销行为也引发了一系列投诉。

  一是低价诱导投保、后续自动扣费问题突出。部分保险企业通过网络渠道发布低价体验广告吸引消费者点击,在消费者未明确授权或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投保,并在体验期结束后自动转为高价月付套餐,造成持续扣费。

  二是虚假宣传和销售误导频发。一些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夸大保障范围,宣称“大病小病都能报”“交满年限可全额退本”等,实则理赔条件苛刻、限制重重。

  三是“车辆统筹服务”假借车险名义问题仍然突出。表现为无保险资质的汽车服务公司冒充大型保险公司销售所谓“车险”,一旦发生事故,消费者无法获得理赔。(中新经纬APP)

【编辑:万可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