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家A股公司股息率超5%,历年高股息“牛股”含金量如何?

  124家A股公司股息率超5%,历年高股息“牛股”含金量如何?

  年终之际,银行股引领的高股息板块正成为市场焦点。

  11月20日,A股银行板块延续强势,中国银行(601988.SH)上涨4%,盘中股价创历史新高,建设银行(601939.SH)、邮储银行(601658.SH)均涨超3%。截至目前,工商银行(601398.SH)、建设银行、农业银行(601288.SH)、中国银行四大行A股总市值均已超过2万亿元。港股市场同样热度不减,民生银行(01988.HK)涨超3%领涨,浙商银行(02016.HK)、邮储银行(01658.HK)涨幅均超2%。

  与此同时,上市银行2025年中期分红规模再创新高。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1月20日,42家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24家明确实施中期分红,拟合计派现约2638亿元,规模较去年同期继续提升。

  高股息资产配置价值持续凸显。据第一财经统计,截至目前,A股近一年股息率超过5%的公司已达124家,其中7家股息率超过10%,东方雨虹(002271.SZ)、思维列控(603508.SH)、广汇能源(600256.SH)位居前三,股息率均超12%。这些高股息个股不仅集中在银行等金融板块,更广泛分布于公用事业、能源、电信等稳健型行业,形成了一道抵御市场波动的“护城河”。

  然而,高股息策略并非稳赚不赔。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认为,部分周期股股息率波动剧烈。此外,投资者需警惕“高股息陷阱”,部分个股因股价下跌导致股息率被动抬升,可能正面临基本面的持续恶化。

  124家近一年股息率超5%

  在当前存款利率持续走低、部分已跌破1%的背景下,高股息资产正展现出越来越强的吸引力。不仅银行股今年表现亮眼、多家股息率超过4%,在公用事业、能源、电信、消费必需品等领域,也有不少个股兼具较高股息与稳健股价。

  据第一财经基于Wind数据的统计,按照股息率(报告期)=∑每股股利(税前)/每股市价×100%计算(年度股息率以年末交易日计算市价),截至目前,近一年股息率高于10%的个股共有7家,介于5%至10%之间的有117家。其中,东方雨虹、思维列控和广汇能源位居前三,股息率分别为14.1%、13.25%和12%。

  这些高股息企业多为近年来持续大额分红的代表。例如,Wind数据显示,防水材料龙头东方雨虹近三年累计分红金额(已宣告、含回购,下同)达71.17亿元;思维列控和广汇能源近三年累计分红金额分别为10.45亿元和197.14亿元。

  整体来看,在124家股息率超过5%的公司中,近一年有85家股价实现上涨,仅39家出现下跌,显示出高股息策略在当前市场中的韧性。

  政策层面也在积极引导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力度。10月27日,证监会公布《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推动上市公司增强投资者回报。大力倡导上市公司采用“注销式回购”等方式回报投资者。多措并举引导上市公司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施一年多次分红,增强分红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

  从更长周期来看,高股息个股又有怎样的表现与特征?

  Wind数据显示,2024年报告期股息率最高的三家公司为好想你(002582.SZ)、美盈森(002303.SZ)和金时科技(002951.SZ),股息率分别为16.91%、15.95%和14.97%。另有冀中能源(000937.SZ)、东方雨虹等5家公司股息率超过10%,全年股息率高于5%的公司共计154家。

  回顾2023年,立霸股份(603519.SH)、荣安地产(000517.SZ)和宇通客车(600066.SH)位列股息率前三,分别为15.34%、13.06%和11.32%;中谷物流(603565.SH)和中远海控(601919.SH)的股息率也分别达到8.7%和7.7%。

  表格AI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第一财经梳理发现,这些高股息公司普遍集中于公用事业、能源、电信、银行、消费必需品等行业。这些行业需求稳定,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商业模式清晰易懂。此外,它们的管理层通常具备明确且稳定的股息政策,将持续分红视为维护公司信誉、吸引长期投资者的重要手段。

  例如,好想你曾在2023年3月25日披露《未来三年(2023-2025年)股东回报规划》,明确了在满足现金分红条件、保证公司正常经营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现金分红。

  然而,并非所有高股息都具有持续性。部分周期性行业企业在景气高点时股息率惊人,但随着行业下行、盈利收缩,分红水平可能迅速回落。

  以向来有“周期之王”称号的海运行业为例,龙头股中远海控在2021年~2022年因全球供应链紊乱推动运价大涨,净利润从2020年的99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893亿元,2022年进一步增长至1096亿元。公司在2021年和2022年实施大比例分红,其中2022年两次派现合计550亿元,以当时市值测算的股息率高达约35%。而近一年,其股息率已回落至10%。

  警惕高股息陷阱

  为何高股息策略近期备受市场青睐?国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开表示,牛市中期往往有风格轮动,阶段性重视白酒(低估值、高股息)、券商(成交放量、业绩高增)、地产(股价领先基本面)。对于2025年跑输幅度较大的红利资产,在金融资产荒的大背景下,考虑其自身能够穿越熊牛的属性,以及居民风险厌恶资金对股息率跑赢房贷利率的诉求,仍能维持一定的底仓配置敞口。

  王开认为,经济结构与估值范式经历重构,硬科技成为资本配置新焦点。电子、医药生物等行业市值占比显著提升,并购市场向硬科技领域高度集中,市场呈现“科技成长+高股息红利”的哑铃形配置结构,反映出向技术驱动型经济的转型已深入资本市场定价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高股息策略在带来确定性收益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风险。例如,部分公司股息率过高可能隐含着业绩下滑的风险或债务风险。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在调整期内,一些企业为维持股价,可能通过高股息吸引投资者,实则背后是业绩持续承压与债务不断累积。

  香港博大资本国际总裁温天纳表示,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诈骗型公司,它们不断募集资金,然后利用募资给投资者派息,形成循环,投资者需要思考并鉴别这些情况,“对于投资者来说,应该明白这个世界不存在神话,很多时候需要提高警觉。”他说。

  另一名投资人士称,企业以往的高股息并不能保证未来也是高股息,其分红意愿或盈利能力的调整,都可能影响到股息率的变化。部分企业在当期或过去虽具有较高的分红数据,但在未来随着实际经营状况的变化,分红意愿可能随之改变。

  上述人士表示,在分红比例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股息率的变动只取决于市盈率(PE)的变动。当PE中枢下移,也会造成股息率中枢的“被动升高”,容易造成“高股息率陷阱”。即如果盈利没有增长,股价下跌,会导致PE估值下行,此时股息率也会看上去比较“高”。

  具体而言,导致PE下行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股价下跌速度快于盈利下滑;二是盈利虽在增长,但股价未能同步反映。这两种情形都可能使股息率表面走高。

【编辑:王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