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房产>>正文

“一火、二降、三趋稳” 集中供地元年收官

2022-01-06 00:04:37 中国新闻网

  “一火、二降、三趋稳” 集中供地元年收官

  中新财经1月6日电 (左宇坤)随着北京、郑州第三批集中供地落幕,除了将在2022年1月进行第三次土拍的宁波,2021年首次实行的重点城市集中供地画上句号。

  2021年2月,自然资源部要求22个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实现“两集中”的政策落地。据中指研究院统计,这场持续一年的住宅用地供应“批发”,22城累计成交住宅用地2064宗,成交规划建筑面积约2.44亿平方米,累计完成出让金超2万亿元。

资料图:杭州某住宅楼。 郭其钰 摄

  资料图:杭州某住宅楼。 郭其钰 摄

  土地市场从高热到冷静

  总体来看,集中供地政策实施首年冷热交替。首批次土地供应中,嗷嗷待哺的房企抢地激烈;第二批次颇显冷清,底价成交、流拍不断在各地上演;经过政策调整,第三批次供地走向趋稳。

  具体来说,在首轮集中供地中,意欲补仓的房企积极性较高,造就了集中供地的火热开局,触顶抢地频频出现。

  例如,北京首批集中出让的30宗地块吸引了超200家房企围猎,有10宗地块因触及地价全部上限,转入竞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投报程序;杭州首批集中供地57个地块全部出让,其中41宗地块进入火拼自持比例阶段。

  到了第二批集中供地,对于土地的追求大幅降温,房企出现了明显的“集体躺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首批集中供地中部分城市的土地溢价高、头部企业拿地占比高的现象有违政策初衷,各地密集对第二轮集中供地的拍地规则进行调整,甚至多次推迟第二批次集中供地公告时间。

  经历了暂停后,重启的第二批次集中供地热度显著下降,延期、撤牌、流拍等滑铁卢事件成为第二轮集中供地的主旋律。北京第二批集中供地43宗地块中仅17宗有房企,“弃牌率”超50%;杭州总计挂牌31宗地块,7宗地块终止出让、10宗地块流拍,最终仅成交14宗地块,较首次成交地块数量下降75%。

  到了第三轮集中供地时,多个城市在此前基础上优化了出让条件,如竞买资格、地块起拍价、土地款支付周期等方面进行了调整,流拍率得到一定控制。

  北京合计挂牌的13宗地中,有9宗地当日成交,2宗地流拍,另外1宗地进入现场竞价环节;杭州也回暖明显,第三批集中供地出让35宗地无一流拍,而且近7成地块触顶摇号,整体溢价率升至约7%。

  “一火、二降、三趋稳”的态势也与成交溢价率的变动同步。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第一批次平均溢价率为14.78%,第二批次平均溢价率4.04%,第三批次平均溢价率降低至2.39%。

  “拿地溢价率逐步降低,从源头上使地价得到了控制,这与批量供地有关系,当然开发商资金链紧张,以及后期国企央企托底也对溢价率下降有明显影响,但不可否认集中供地在降低土地溢价率从而降低房价上起到的作用。”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

资料图:城中区某商品住宅楼。 孙睿 摄

  资料图:城中区某商品住宅楼。 孙睿 摄

  央企国企霸场已成大势

  伴随着2021年全年集中供地的起伏变化曲线,“拍地大军”的主力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有统计数据显示,首批次集中供地中,拿地金额前5企业分别为招商蛇口、华润、融创、万科、绿城,在20城集中供地中共斩获127幅地块,拿地金额总计超1500亿元。

  “联合拿地”也成为不少房企的土地策略。滨江集团以67%的联合比例领跑榜单,其后金科、卓越、首开均保持60%以上的联合拿地比例。

  第二批次集中供地中,参拍资质、资金来源等的限制加之行业融资环境的恶化,民营房企参拍积极性下降,中小房企拿地更为谨慎,地方国企和央企展现“兜底”实力。

  亿翰智库数据显示,第二批次集中供地中,国企拿地金额、建筑面积占比均超过45%,较第一批上升20个百分点以上,在此基础上,国央企拿地金额、建筑面积占比分别达76%、68%。分城市来看,国企央企在14城拿地金额占比超过70%,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城更是达到90%及以上。

  国企拿地积极的现象在第三次集中供地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申港证券数据显示,第三次集中供地城市中,长春、无锡等城市的国企、央企拿地占比均超过70%,其中长春第三次集中供地成交地块全部由国企、央企摘得,在无锡成交的20宗土地中,政府平台取地17宗。

  城投公司也在第三批次集中供地中动作明显,它们在深圳和常州拿地比率超80%,无锡、深圳、苏州等城市拿地比率超70%,重庆、厦门、上海、济南拿地比率在40%-50%。华创证券研报指出,城投拿地比例抬升,一定程度弥补了开发商拿地谨慎导致的出让收入大幅减少的问题。

  机构预测在之后的竞争格局中,央企国企以及经营和财务状况优良的民企优势有望扩大。

  “此次集中供地模式初步达到了一个长效机制目的,在规模化、热点城市地价和房价联动、竞配规则方面进行了明确,尽量减少了‘竞配建’对地价的变相拉动,也保护了大中小开发商各方的拿地愿望。”李宇嘉认为,从房地产长效机制来看,集中供地会继续推行下去,只不过要关注的一个点是在供地模式上,需根据市场形势做一定调整。(完)

(编辑:王永乐)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