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宏观>>正文

刘尚希:后疫情时代,防控疫情与经济发展如何有效协调?

2020-03-23 16:56:30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23日电 题:《刘尚希:后疫情时代,防控疫情与经济发展如何协调?》

  作者 刘尚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目前中国疫情已大大缓解,但中国以外地区的疫情形势仍然严峻。这对中国经济会带来哪些影响?疫情后半段,财政、金融政策上应如何调整适应?本文尝试进行探讨。

  如何协调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

  当前,疫情形势越来越复杂化了。刚开始中国疫情比较严重,现在全球的疫情比较严重,而且这种变化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又会对中国的疫情防控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影响。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怎么去恢复经济?我觉得首先还是在疫情防控措施上做文章,怎么样减轻因疫情防控而对经济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个基本的道理是,疫情防控的模式和风险之间要匹配。随着疫情风险的变化,要相应调整疫情防控的模式。

  这方面,中央也提出要针对不同地区的风险状况,分类、分级、分地区来推进复工复产,就是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但是从整体来看,当前的疫情防控模式,框架上还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我认为针对当前疫情的新形势,应当在以前防控的模式上进行比较大的调整。由传统的静态性的疫情防控,转变为一种动态性的疫情防控。

  过去就是按下一个暂停键,最典型的就是武汉,在当时条件下是有必要的。在其他地方,实际上也对人员、企业、物流都按下了暂停键。现在有些地方已开始复工复产了,但是依然是按照这种静态防控的模式,松开的暂停键还没有完全转换成动态的疫情防控模式。

  所谓动态疫情防控模式,就是依托于大数据,对人员的流动进行监测,对重点人群进行监测。从技术上来说现在是有条件做到的,就是说不要求人完全地再物理性的隔离,完全是静态的,可以是动态的,行为轨迹要监控。对一些重点的人群,是能够通过行为数据,通过运行轨迹把握的,从而精准地去实现防控,同时又不会妨碍人的流动和妨碍物流,这样就把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有机地兼容起来了。

  静态的疫情防控模式,跟现有的复产要求是有冲突的。所以现在需要在疫情防控模式上进行优化、调整、升级,实现动态监控。这样的话,就可能最大限度地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

  有医学专家表示,恐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我们的生产活动、生活可能还要伴随新冠病毒。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需要新的方案才能使疫情防控为经济恢复创造条件,我觉得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如何快速恢复经济?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比较大的下行压力,现在又增加了疫情这个新的因素,疫情带来的冲击,跟原有的这种导致下行的因素叠加在一起,会导致经济快速下行。尤其抗击疫情所需要采取的一些隔离措施,导致了人流、物流出现了障碍,经济的循环出现了严重的阻滞。在这种情况下,对经济可谓雪上加霜。

  经济的快速恢复,根本上取决于疫情。要恢复经济,首先要减弱疫情防控对经济所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当前来看,若要最大限度减少因疫情防控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复工复产、物流等等,必须等到疫情彻底结束之后,才可能实现这一点。

  面对当前的复杂情况,我觉得要分门别类地采取治标和治本的措施去恢复经济增长,而不是泛泛而谈。在疫情防控没有终结的条件下,采用传统的老一套办法去刺激经济,对实现经济的恢复显然是不现实的。

  新基建是最近很流行的一个概念。按照我的理解,新基建有别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所以简称为新基建。实际上指的是数字化基础设施。现在已经从过去的工业社会到了信息社会以及新的数字社会,那么在数字社会,就需要新型的基础设施来支撑,支撑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除了传统工业社会所需要的那些基础设施以外,还需要支撑数字化运转的一些基础设施,比如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

  这跟传统上讲的基建实际上是有很大差异的。传统基建讲的那些机场、道路、桥梁等等,很多是要政府投资去做的。新基建实际上已经有市场主体做起来了,投资主体应当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政府主要是在规划、标准、法律方面提供支撑,为市场主体投资新基建创造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如何应对外围冲击?

  近期,为了应对疫情对国家经济的冲击,以美国为首的很多国家进行了大放水。我觉得这实际上是在新的条件下采用的老一套办法,效果有待观察。因为即便大放水,很多生产生活都没法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放水再多也没有作用。

  美国大放水对美国经济本身不一定很管用,除非疫情彻底消失。但在存量方面,在固定支出上对企业、对家庭可能有一些帮助,可以减缓疫情条件下对经济、对社会,对企业、对家庭所带来的硬性冲击。

  针对美国等国家的大放水,中国也要采取相应的一些政策措施,避免他国利用预期把它的一些风险损失、成本向中国转移,要采取一些对冲的措施。

  国外的货币政策对中国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觉得要密切观测,没有固定的套路,只能依据变化相应地采取措施。就像学武的时候是一招一式去学的,但是真正在实战的时候,就没有套路了。

  我们现在需要一种风险思维,或者说是不确定性的思维。高度不确定情况下,我觉得没有一个固定应对招式,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应变能力。就是能不能及时地、敏感地看到国外的货币政策、资本市场的变化,对中国传导的路径、传导的方式产生的影响,并做出前瞻性的判断,然后再采取相应措施。

  除了经济层面,全球疫情风险对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都会产生大的影响,这些影响都会波及到中国。

  中国的产业供应链已经进入到全球经济当中,所以现在是一个风险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种条件下,全球疫情在扩大,对中国的影响无疑在不断扩大,风险也越来越大,难以独善其身。所以我们要有短期的措施,也要有长期的考虑,要加快国产化替代的步伐。有的可能还差一步,就可以实现国产化了,这样的就加快研发,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国外疫情对中国的影响。(中新经纬APP)

  刘尚希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编辑:熊家丽)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