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宏观>>正文

海南“百万之约”第二年:自贸港红利形成人才引力场

2020-04-01 07:48:56 21世纪经济报道

  海南“百万之约”第二年:自贸港红利形成人才引力场

  从看到招聘信息到征求父母意见,李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便决定南下海南。在踏上从北京飞往海口的飞机前,他曾不止一次想要换个城市发展。

  “一线城市的房价高得吓人,每天通勤都要花费几个小时。”IT男李宪如今住在距离海口市30分钟车程的“海南生态软件园”,从家到公司的距离步行不到十分钟,很享受现在的生活。

  宜人的气候、更便宜的房价,让不少青年到海南工作、生活。仅以李宪从事的互联网行业为例,随着BAT在海南的布局,互联网人才也接踵而至,海南互联网产业发展增速连续3年保持在25%以上,增速居全国第3位。

  “自开展‘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以来,截至2019年底,全省重点用人单位已新增各类人才8.6万余名,同口径增长4.2倍,吸引国际人才来琼就业居留超过7700人,同口径增长52%。”海南省发展改革委综合处处长刘晓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些人才为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带来了巨大活力。

  3月31日,为加快集聚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所需人才,海南省召开2020年首批三万岗位人才招聘新闻发布会,其中百万年薪岗位59个。

  新一代“闯海人”

  2018年5月13日,海南发布《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吸引各类人才20万,到2025年实现“百万人才进海南”目标。这是继“十万人才下海南”后,海南再一次凭借人才瞩目全国。

  1987年8月的某个清晨,海南建省办特区的消息从新华社传遍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紧接着全国各地大约十万人如潮水一般地涌向海南。这群跨过琼州海峡的人,被称作“闯海人”。

  直到1985年,海南全岛高级工程师、副教授以上高科技人才仅107人。而随着“十万人才下海南”大潮涌来,海南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不到一年时间就收到来信和接待来访18万余人次。

  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人才一处处长王建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十万人才下海南”反映的是海南办经济特区之初,全国有志青年支援海南、开发海南的热潮,正是有了这批人30年来的智力支撑,才有了今天海南的生机活力。

  这批人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35岁以下的占85%,具有高级中级职称的有近7000人。

  但与“百万人才进海南”不同,从“十万”到“百万”,从“下”到“进”,体现出海南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对人才极度地渴望,以及加快推进建设海南自贸区(港)的决心和魄力。

  这一点从海南不少园区为吸引人才进行的改革中就不难发现,为高质量建设自贸区(港),海南生态软件园主动将园区定位调整为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金融创新等产业的中高端人才聚集地。

  “互联网产品迭代速度快,需要高效的机制体制作支撑。”中电(海南)联合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副主任郑世普直言,在海南生态软件园注册公司3小时就能办结,未来这里将建立游戏审批绿色通道,可以极大缩短游戏的审批时间。得益于此,这里已经成为海南互联网人才高地。

  海南生态软件园仅是海南为吸引人才不断修炼“内功”的一个缩影。升级为自贸试验区两年以来,海南犹如一块磁铁吸引着新一代“闯海人”不断涌来。

  气候、自贸港为引才加分

  “受经济基础、产业特征和平台载体等因素制约,客观上讲,海南在人才吸引力及成长环境方面不及外省。”王建浩说。

  在他看来,海南不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比物质、比薪酬,而是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上下功夫。比如依托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国家重大战略优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全国唯一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等,加强吸引岛外境外人才。

  生态环境是海南在吸引人才方面打出的一张加分牌。据海南省政协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每年冬季有超过160万“候鸟”人才从全国迁徙到海南,其中具备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就在8000到1万人左右,涉及农业、教育、科技及医学等各行各业,不乏两院院士、科学家等高端人才。

  这批“候鸟”中,有54.31%愿意为海南提供柔性智力服务,而在明确表示愿意来海南的人才中,70.37%的人认为宜人的气候环境是打动他们来海南的首要原因。

  “因此,海南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化引才政策。”王建浩介绍称,所谓柔性化引才即用人单位在不改变省外人才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前提下,吸引其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退休返聘等方式,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截至目前,海南全省设立院士创新平台累计已达118家,柔性引进院士团队成员近400名;在全省范围内建设40多个各类“候鸟”人才工作站,联系“候鸟”院士达171位,包括19名海外院士。

  除此之外,自贸港政策红利也成为海南吸引高端人才的王牌。

  国内首家海外医疗服务机构盛诺一家董事长蔡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高端人才更看重发展机遇与平台环境。今年是海南自贸港的开局之年,香港、新加坡等自贸港普遍实施零关税、低税负政策,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红利对包括高管在内的高端人才有很大吸引力。

  在他看来,海南特区成立之初,特区三十条政策就率先提出建立开放式人才交流市场,为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打开绿灯。今年是海南自贸港建设开局之年,很多高端人才正是看中了这一红利,纷纷涌入。

  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调研发现,人才依然是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最突出的短板和最紧缺的资源。海南十二个重点产业2015-2020年人才需求总量约为50万人,除去本地院校培养能力,人才缺口预估为28万人左右。

  “海南主要是缺乏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尤其是大量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王建浩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海南在注重引进人才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培养本地人才,推出了“南海系列”育才计划。

  他透露,海南目前正专门设立目标10亿元的专业人才培养专项基金,首期2亿元正在筹备,将采用市场化方式对各类本地人才开展创新创业进行集中培养和大力支持。

  李振

(编辑:熊思怡)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