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宏观>>正文

潘宏胜:中国经济向常态化回归,下一步政策如何考量?

2021-07-21 14:50:11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21日电 题:《潘宏胜:中国经济向常态化回归,下一步政策如何考量?》

  作者 潘宏胜(中国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二季度和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已经公布,中国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的态势非常明显。在全球疫情还在肆虐的大背景下,这个局面的取得非常不易。

  中国经济继续改善

  从数据来看,目前国内经济运行的平衡性和全面性进一步改善。

  (一)内生经济增长动能加速修复。从投资端来看,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一季度提高了1.5个百分点。从消费端来看,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一季度提高了0.2个百分点。从生产端来看,供给强、需求弱的局面进一步改善。

  (二)经济恢复的全面性得到增强。生产运行的景气度继续上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7%,比一季度提高了0.2个百分点,也高于2015年到2019年的平均水平。6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增速是6.5%。从微观企业来看,A股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一季度的营收、净利润等主要指标增速也已经回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三)从通胀来看,结构性的通胀压力总体可控,但是对企业层面的影响和后续走势还需关注。

  对比主要的经济指标、两年增速和2019年同期的比值、历史的趋势值,我们认为,多数指标显示中国经济进一步向常态化回归。

  2020年以来,中国经济走出了明显的V型走势,现在的问题是这个V型的右边到底回到了什么位置,它可以回到什么位置。回答好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把握好下一阶段的政策取向和力度都是有意义的。

  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发现现在中国经济增长整体上正在接近趋势值的水平,但是第三产业(主要是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住宿和餐饮)仍有待进一步恢复。生产端大概已经回到疫情前的水平,或者是趋势值以上,但是消费端完全恢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投资端总体上离疫情前的水平和趋势值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的基建投资)和民间投资的恢复相对缓慢。

  下一步政策如何考量?

  我认为,下一阶段可能要考虑当出口增长随着全球疫情好转而逐步回归常态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内需,推动增长动能的平稳切换。

  从短期来看,我觉得可能要考虑,一是过去十年新常态的结构化特征,加上疫情,对我们潜在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疫情某种程度上打断了原来的经济转型进程。所以,未来的经济增长在后疫情时期,甚至在疫后,我觉得要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或者趋势值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困难。因此,宏观政策短期内应该要适应这种变化,把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一点,保持战略定力,在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可能还要增强短期需求管理的灵活性,推动供需在动态调试中达到新的平衡。政策的重心可能还是要推动市场运行进一步常态化,尽快地让市场主体能够完全恢复正常,让这些企业愿意去投资,也愿意扩大投资,让消费者愿意消费,而且也能够消费得起。

  从中期来看,现在疫情的商品效应可能还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有些要完全恢复还相对有一些困难。所以,宏观政策在中期会持续面临考验。在这种情况下,要快速地退出或者收紧政策,或者采取大水漫灌加杠杆都不是好的办法,甚至会适得其反。我建议,加大对结构性政策实施的力度,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从长期来看,我们有内需、市场规模、供给体系完整性这些优势,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和趋势也是没有改变的。未来,可能还要深入分析疫后我们国家潜在经济增速的一些变化。宏观政策应该努力使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同时,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的内涵和质量,比如稳定就业,加大民生保障,推动共同富裕、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创新发展、绿色转型等等更长期的战略任务。(本文据潘宏胜在“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牢牢把握经济持续向好主动权的中国宏观经济”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核。)(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编辑:董湘依)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