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产经>>正文

暂停天然砂出口,对台有何影响?

2022-08-03 17:48:40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8月3日电 (薛宇飞)商务部3日发布消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决定暂停天然砂对台湾地区出口,相关措施自2022年8月3日起实施。

  那天然砂是什么?有何用途?会对台湾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什么是天然砂?

  砂石是工程建设中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建设用砂分天然砂和机制砂两大类。其中,天然砂包括河湖砂、陆地砂、海砂,机制砂是由机械破碎制成的砂石。经过多年大规模开采,天然砂石资源逐渐减少。

  中国海关总署微信公众号此前发布的文章指出,天然砂主要包括:一、硅砂及石英砂,用于建筑业、玻璃工业或清洁金属等;二、土质砂,包括高岭土砂,主要用于制浇铸模及耐火产品;三、长石砂,用于陶瓷工业。

  看似不起眼的砂子,如今在市场上已属十分紧俏。据央视财经2021年报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显示,全球砂子用量已比20年前增加了200%,部分原因是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根据CNBC的报道,单单在建筑工程上,全世界每年要损耗超过400亿吨砂子。

  据中国砂石协会大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砂石产量197亿吨,较2020年略有下降,降幅为1.0%;全国砂石综合均价为113元/吨,同比上涨2.2%。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机制砂均价102元/吨,环比持平;天然砂均价142元/吨,环比上涨0.7%。

  据了解,过去,中国大陆的内河、内江对天然砂的开采有过多过度的情况,对河道、河床、供水、航运,包括一些涉河工程都产生负面影响,对生态环境有破坏的现象,也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环境保护。根据这种情况,2005年8月份,中国提出对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的商品出口实行比较严格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就是所谓的限制“两高一资”商品的出口。天然砂正好在此之列。2006年12月,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发布了禁止天然砂出口的指令。

  据海关总署2022年1月公布的《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2022年)》,2022年实行许可证管理的出口货物为43种,其中就包括了“天然砂(含标准砂)”,需按规定申领出口许可证。

  台湾砂石资源短缺

  不过,商务部2006年12月的禁令并未完全封死天然砂的出口。商务部彼时表示,该禁令考虑到港澳地区90%的天然砂是来自祖国内地的,同时台湾地区进口的90%的天然砂是来自大陆,针对这种情况,在禁止天然砂出口的同时,也规定对台港澳地区的出口作另行安排。

  据海峡导报2008年报道,福建是当时大陆砂石出口的最大货源地之一,在大陆砂石出口总量中拥有超过半数的比重。据海关部门统计,2006年福建省累计出口天然砂2030.6万吨,价值5447.6万美元,而受出口禁令影响,2007年前10个月福建省出口天然砂总量锐减至501.3万吨。台湾地区、日本和韩国等地对天然砂需求较大,福建省99%的天然砂出口到上述地区,其中对台湾地区出口占到全省天然砂出口的六成以上。

  有报道称,上述禁令发布后,台湾岛内天然砂价格飞涨,一些砂石业、建筑业以及相关的工程项目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地影响。

  2008年 3月7日,商务部发布《对台湾地区天然砂出口许可证申领程序及相关事项》,至此,大陆方面恢复对台天然砂出口的相关工作已经完成,自3月10日起即可正式恢复天然砂对台出口,两岸砂石业者可根据公告规定开展天然砂贸易。根据商务部2008年第6号公告,符合天然砂出口许可证申领标准的7家企业可从事对台湾地区的天然砂出口贸易。

  影响半导体行业?

  在商务部暂停天然砂对台湾地区出口的消息发布后,部分声音指或对台湾地区半导体、光伏等产业形成影响。

  除被用于建筑领域外,砂子确实还有很多用途,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新冠疫苗所用的玻璃瓶,甚至是芯片制造,都需用到砂子。据了解,砂子是硅材料的重要来源——工业领域用碳和二氧化硅在高温下反应制取硅,然后用来生产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芯片等。

  福建某光伏玻璃公司的工程师林加富对中新经纬表示,根据海关总署对天然砂出口管理的规定,这类天然砂应该还是用于建筑行业,也可用于冶炼、普通玻璃生产等,光伏玻璃生产所用的硅砂对二氧化硅纯度的要求很高。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研究员常帅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想将沙子变成硅材料,就要把沙子中的二氧化硅转换成纯度超过98%的硅材料,再将这种工业硅进一步纯化,而后把纯度达标的硅材料制成单晶硅。“简而言之,只有高纯度的单晶硅,才能用作生产材料。”

  常帅还表示,半导体行业所用的硅材料,其主要来源并不是河沙,而是各种含硅的矿石,如脉石英、石英砾石等。这些矿石在地球的储量非常大,而且半导体这种高精尖化产业对硅材料的消耗量远小于建筑行业,因此“沙子不够用”这一问题不会成为半导体行业发展的瓶颈。(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薛宇飞:xueyufei@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罗琨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郭晋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