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产经>>正文

【点石成金】此文件一出,11万人即将受益!看看有没有你......

2019-10-24 17:07:43 中新经纬

  《点石成金》由浙江大学财税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汇集每日财讯商情,邀请专家深度点评,配合财经小知识和延伸阅读,为您呈现有态度、有价值的新闻。

  【每日金语】

  埋没在底层的人才真正值得敬重,他一辈子辛勤,一辈子奔忙,不求声誉和光荣,只有一种思想给他鼓动,为公众利益而劳动。——(19世纪俄罗斯作家)克雷洛夫

  今日热点:

  今天的新闻有两条谈到汽车。一条说的是现实问题——如何促进汽车消费,另一条是未来前景——如何发展网联汽车。促进汽车消费,是刺激经济增长的短期措施。但是,如果按照美国消费模式一味追求汽车销量增长,我们将进入环境污染的“死胡同”。智能网联车代表汽车未来发展方向,将彻底改写汽车的概念。就汽车而言,要处理好短期刺激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就经济发展全局而言,要处理好经济增长总量与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

  【北京出台新政规范快递行业发展 多措保障快递小哥权益】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为促进快递行业规范发展,北京出台《促进快递行业规范发展加强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的通知》九条政策措施,涉及完善行业监管机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从业人员劳动保护、社保医保经办、职业发展通道等,将惠及北京市约11万快递从业人员。北京推行快递行业集体合同。一是快递企业的单位集体合同;二是快递行业的集体合同。快递企业要承担用工主体责任,从制度上保障职工权益,从源头上减少劳动纠纷。快递企业也是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主体,应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此外,北京多渠道保障快递从业人员的医疗权益。

  点评:《点石成金》多次强调劳动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不容动摇。保护劳动者权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坚实基础。随着技术进步,职业不断变动,对保护劳动者也不断提出新课题。由于网上购物的普及,快递员成为服务行业里的重要职业。快递员的特殊工作性质给劳动者利益保护带来困难,许多问题长期不得解决。为全面落实劳动法,需要不断制定和实行对新职业劳动者的保护措施。北京出台《促进快递行业规范发展加强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的通知》,给全国快递员权益保护带了个好头。该文件规定要签订以保障劳动者收入为重点的集体劳动合同,还规定了保障快递员劳动保护、社保和医疗等权益的具体办法,为北京11万快递员带来福祉,让他们更安心工作。11万快递员的劳动联系着两千多万北京居民的利益,因此该文件也给北京居民带来福音。保护劳动者就是保护全体人民。

 

  【网联汽车迎来发展红利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日前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智能网联汽车将如何改变未来人们的生活?业内人士以智能手机做比喻:“手机的传感器才十几个,摄像头两三个,麦克风一个,就给人类生活带来如此大的改变”。汽车300多个传感器如果开放,道路上的PM2.5、温度、图像、路况等数据,将会对公安、气象、环保、银行、保险、交通、教育等行业的管理带来颠覆性变化,让城市变得更加智慧。有专家指出,智能技术和网联技术的有机结合,使汽车的开发模式和使用模式发生了改变,未来的整个生态也会随之改变。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跨界协同成为必然,也融入到汽车产业的变革中。

  点评:智能网联汽车迎来发展红利期,是因为5G技术正在中国落地。某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23年,联网汽车超越户外安全摄像机,在5G物联网市场占比达到53%,而前者萎缩至市场的32%。到2028年,可主动连接5G服务的5G联网汽车几乎全部覆盖汽车市场。届时,5G技术将用于蜂巢式车联网(V2X)通讯,使用者不仅可以在汽车内部传送和接收信息,亦能在车辆、基础设施、行人、自行车骑行者之间进行沟通。自汽车诞生将近100年以来,智能网联汽车首次彻底改写汽车的概念。到那时,汽车不再仅仅是移动的车辆,还是移动的通讯设备和移动物联网节点。要把这一图景变为现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场新的汽车技术革命还需夯实发展基础。从企业和开发机构角度,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相结合的技术有待进一步开放和完善,通讯、汽车、交通和制造业跨界融合也有待加强。从政府角度,新型汽车需要以新型基础设施为依托。建设一体化的路、网、车基础设施体系,将成为政府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

 

  【瑞信:中国家庭财富19年增逾17倍,过半资产是房产】

  来源:第一财经

  瑞信研究院10月21日发布最新一期《全球财富报告》,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从2018年中至2019年中)全球财富总值增长2.6%,至360万亿美元。中国家庭财富总值为63.8万亿美元,占比17.7%。过去19年来,中国的家庭财富增长了17.2倍,增速超过多数其他国家的3倍,相当于美国从1970年开始32年的增长水平。中国目前的家庭财富总值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的家庭资产中非金融财产比例从2015年的43%提高到2019年的53%,体现了房地产市场的强劲。2018年年中,每个中国成年人拥有的房地产均价为29760美元。相较之下,全球家庭资产中金融资产占比则为55%。另外,中国的人均债务为4410美元,相当于人均总资产的7%。尽管当前出现一些对中国家庭债务增长的担忧,但这一债务比例与国际均值12%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点评:瑞士信贷银行这份报告指出了全球财富增长的趋势。中国家庭财富迅速增长,总值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882元,同比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其中,上海和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数据显示,中国的财富增长主要来自于劳动收入。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3020元,增长8.6%,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6.9%,人均经营净收入的比重为16.4%,人均财产净收入的比重为8.5%,人均转移净收入的比重为18.2%。可见,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并不太高。尽管收入分配出现不平等趋势,但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的贫富差距指标不是最高的。世界贫富差距一直居高不下,最富的10%人口占据了全球82%的财富,而最穷的50%人口所拥有的财富不到1%。瑞信报告显示,在分析的16个世界主要国家中,仅有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3国比中国财富分配更均衡。当然,中国还要坚持纠正收入分配不平等,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多个城市取消或放宽汽车限购 有望带热汽车消费】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想买车,但是摇不到号、上不了牌——近年来,不少城市的消费者为此烦恼。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将破除汽车消费限制,放开限购。这一表态引发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全国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贵阳、深圳等多座城市实施汽车限购政策。今年以来,贵阳、广州、深圳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放宽汽车限购政策。9月12日,贵阳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取消限购的城市。9月29日,广州市宣布将以摇号方式配置普通车增量指标1万个,其中单位指标1000个,个人指标9000个。之前,广州已明确从今年6月起至2020年12月将投放小客车增量指标10万个。与广州同步,深圳也已确定在原定基础上每年增加投放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4万个。在汽车销售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汽车限购政策的放开,对汽车市场来说无疑会是一剂有力的“强心针”。

  点评:已经实行多年的汽车限购即将松绑。这对买车一族和汽车产业是好消息,给以汽车消费带动经济增长带来新希望。有专家认为,从千人保有量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工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该专家的根据是美国汽车保有量是837辆/千人,日本汽车保有量是591辆/千人,而中国汽车保有量是173辆/千人。这种以汽车保有量来分析汽车产业未来前景的做法是否妥当?美国是“汽车上的国家”,美国的生活离不开汽车。然而,美国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效仿吗?美国是一个资源消耗大国,美国人均能源消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美国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是世界平均排放量的5倍多。这种状况与美国过于倚重汽车消费是分不开的。这条新闻说,汽车限购措施在多数城市出台时就明确并非要长期实施,而是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这就是说汽车限购只是临时性措施。那么,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限制汽车消费,因而限制汽车购买应该是永久性措施,不限购才是临时性措施。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是不可能沿着美国的经济发展道路走下去的,美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是学不得的。

  (编写:许杰 点评:侯若石)(中新经纬APP)

  《点石成金》第216期。本栏目嘉宾观点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编辑:王永乐)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