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宏观>>正文

【预见2021】祝宝良:2021年中国经济会出现补偿性增长

2020-12-23 15:24:21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12月23日电 题:《祝宝良:2021年中国经济会出现补偿性增长》

  作者 祝宝良(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

  2020国民经济稳定恢复 但形势依然复杂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深化改革开放,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国民经济呈现稳定恢复态势。

  新冠疫苗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大大提振了市场的信心,稳定了社会预期,为2021年经济继续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但疫苗的生产、储存、推广等方面仍存在技术难度,世界范围内短期难以普及,新冠肺炎疫情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难预料。叠加中国长期存在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复杂。

  一是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仍然困难。接触性、聚集性消费需求难以完全恢复,餐饮、旅游、住宿、健康、娱乐等行业仍不能达到到正常水平。二是结构性失业压力较大。中国经济总体上基本恢复正常后,就业也相应恢复正常,一些应对疫情冲击出现的新业态如网上会议、办公、学习等产业和抗疫保安服务还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但接触性和聚集性消费和相应的行业如餐饮、旅游、娱乐、家政服务等仍有大量人员失业。三是金融风险仍在积累。随着经济率先恢复正增长,中国及时出台了房地产企业融资三条红线,未雨绸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但中国的金融风险仍不能小觑。四是世界经济出现弱恢复。在全球经济处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高泡沫、高收入差距的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各国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易放难收,世界经济恢复势头不强。世界经济变化和财政货币政策扩张,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2021年中国经济展望

  受2020年的低基数影响,2021年中国经济会出现补偿性增长。假定2021年四个季度环比都为零增长,2021经济增长速度会反弹到6%左右;如果2021四个季度环比保持在1.4%左右的中国潜在经济水平,则2021年经济会反弹到10%左右。2020年以来,中国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滞后效应仍会对2021年经济起到推动作用,中国经济会继续恢复。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左右,全年出现前高后低态势,其中一季度经济增速会达到两位数。

  一是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会保持稳定,制造业投资恢复增长。2020年前三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4.6%,预示着2021年有较大的投资空间。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地方政府一般性债务预算用于基建投资的支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总额超过5.35万亿以上,比上年至少增加1.67万亿以上,加上提高专项债券用于项目资本金的比例,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大幅度增加,由于疫情导致项目开工推迟,部分资金会结转到2021年使用,2021年还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保障基建投资资金来源稳定增长。房地产在建项目面积和新开工项目面积维持上升趋势,房地产价格也存在上涨预期,房地产投资会稳定增长,但房住不炒、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三条红线约束会抑制投资的过快上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合意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体有所改善,制造业投资会恢复增长。预计2021年投资增长10%左右。

  二是消费出现补偿性反弹。就业压力较大,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消费能力会受到影响。接触性、聚集性消费需求还难以完全恢复。中国有45%城镇家庭和23%的农村家庭已经购买汽车,汽车正在进入中低收入家庭,这部分家庭主要是中小微企业职工、个体工商业者和农民工家庭,他们受疫情冲击较大,对汽车等一些非必需品的消费带来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新冠疫苗研发不断取得进展,消费者的信心会不断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会有所提高。2020年,消费在三大需求中遭受疫情冲击最大,恢复最为缓慢,基数效应也最大,预计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会反弹到12%左右。

  三是出口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影响2020年中国出口超预期增长的因素在2021年还会继续存在,新冠疫苗会首先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展接种,但要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普及使用尚须时日,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国仍可能不断出现反复。这意味着,2021年,世界各国消费者的信心会继续增强,需求端恢复仍会继续快于供给端,从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家转移到中国的出口订单大部分仍会留在中国。但世界各国经济恢复会部分替代中国的出口,人民币升值也会降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部分外资企业撤出中国会减缓中国出口增长,中国出口会继续保持适度增长。中国经济进一步恢复会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预计2021年中国出口增长5%左右,进口增长6%左右。

  四是物价总体平稳。全球货币政策宽松,世界各国需求端恢复快于供给端,能源、金属产品需求增加,自2020年10月份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阶段性回升。但2021年世界经济实际增长速度仍低于潜在经济增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会出现大幅度上涨的趋势。猪肉价格是影响中国消费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受非洲猪瘟、环保政策、猪周期等因素影响,中国猪肉价格从2019年2月份开始连续19个月环比上涨。2019年下半年开始,中国采取保障用地、生产补贴等措施复产扩能,生猪存栏、能繁母猪自2019年四季度开始连续回升,到2020年三季度末,已经恢复到2017年最高存栏量的84%左右,猪肉价格从2020年10月份开始下跌。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粮食生产和生猪价格、人民币升值等因素,预计2021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左右,翘尾影响-0.3%;工业价格出厂价格上涨1.5%左右,翘尾影响0.3%。

  2021年政策建议

  2021年,既要关注宏观经济,也要关注微观经济;既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也要注重就业和民生;既要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又要防范经济风险。要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政策要谨慎、逐步退出,防止出现政策悬崖。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持续发力,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加大对科技、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的保障力度,推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重大战略重点任务的有效实施。建议2021年一般财政预算赤字总量保持2020年水平,财政赤字率3.3%左右,适度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速度同名义经济增速相匹配。加大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银行通过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二级资本债等方式补充银行资本金,鼓励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注资银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作用。

  2、深化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一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有效发挥其市场融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加快以注册制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鼓励更多的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引入“源头活水”。二是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促进土地流转,保障重点区域、城市群、城市圈发展的土地需求。确保农民能够成为土地增值的受益者和获得者,提高农村常住人口的收入水平。四是提高技术市场效率。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和金融的结合,以金融手段来推动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五是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进行规范,加快培育数据交易市场,并与国际数据市场对接。

  3、扩大更高层次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一是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二是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继续扩大市场准入,扩大包括金融保险、贸易、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扩大医疗、教育、旅游、养老等生活服务业对外开放,继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三是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战略,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以完善中国的产业布局和战略资源供给保障为重点优化对外投资布局。四是构建中国对外金融体系,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4、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一是加快消费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投资和消费双增长。加快以5G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主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冷链物流设施有机衔接,推动都市圈、城市群内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加强出口转内销渠道建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鼓励外贸生产企业应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精准对接国内市场消费升级需求,开发适合国内需求的产品和品牌。三是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强国内市场支撑力。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努力在10-15年之内使中国中等收入人数从4亿人扩大到10亿人。通过优化收入分配政策、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等,提高居民收入,提升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

  5、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一是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二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通过创新来提高竞争力;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等普惠性措施,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完善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三是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前沿研究、社会公益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投入,健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机制。四是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编辑:万可义)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