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宏观>>正文

连续11年定调稳中求进,2022有何不同?

2021-12-28 11:29:17 国是直通车

  前瞻2022|连续11年定调稳中求进,2022有何不同?

  文/王恩博

  2022年即将到来,中国连续第11年以“稳中求进”作为经济工作总基调。但面对内外复杂形势,今次与以往亦有不同之处。

  形势更趋复杂严峻

  对比去年表述,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闻稿在“稳中求进”之前增加了“稳字当头”四字。分析认为,这一变化因应了中国发展环境的日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性。

  从外部看,中国民生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2022年全球经济面临比今年更加不利的复苏环境:一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给全球疫情形势增加变数;二是随着发达经济体宽松政策逐渐退出,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将逐渐加大,主要经济体某些宏观经济指标已出现放缓迹象;三是全球通胀预期在实际数据屡刷新高的印证中不断强化,尤其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将引起全球经济沿着新路径演化,或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从内部看,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5.5%和4.9%,三季度增速回落比较明显,也反映出经济存在下行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分析称,在应对疫情的超常规财政和货币政策逐渐退出背景下,今年以来中国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出现下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给众多行业带来成本压力;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导致资金面偏窄,企业融资困难,生产萎缩,因而也带来供给不足。

  与此同时,从采购经理人指数和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来看,目前微观主体对未来预期不太乐观,这会进一步导致消费行为保守化和企业投资不足,从而加剧需求收缩。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直言,面对上述三重压力,守住“六稳”和“六保”底线迫在眉睫,“稳字当头”势在必然。从全球和中国经济复苏进程看,这一认识可谓清醒、到位。

  稳增长信号更加明确

  从强调“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到要求“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官方释放出更加明确的稳增长信号。相关政策如何围绕这一目标落到实处并形成合力,成为明年一大看点。

  温彬表示,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主要由于明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压力较大。一方面,由于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处于疫情后的加快恢复时期,形成了较高经济增长基数;另一方面,当前经济降速迹象较为明显,压力会向明年传导。

  他认为,从靠前发力领域上看,一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发挥基建对经济的托底作用,其中银行信贷投放、公共财政支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等有望前置;另一个是“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明年新的减税降费政策要早推出、早见效,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中国各经济金融主管部门相继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相关工作,对明年具体政策方向已有所“剧透”。

  如央行提出“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财政部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并提及“加强与货币政策协同配合,确保宏观政策稳健有效”;国家发改委强调“有效扩大消费、促进投资”“做好能源、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工作”。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程强认为,随着各部门抓紧政策研究储备,加强政策实施力度,预期财政、货币、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等政策之间,将逐渐形成更紧密的系统集成效应,增强经济韧性,释放改革红利,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不断形成结构性亮点。

  更注重“稳”与“进”的平衡

  面对短期问题与长期挑战并存的局面,如何平衡“稳”与“进”的关系也更为重要。这决定着宏观政策的发力方向、力度强弱和节奏快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发展阶段要正确认识把握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涉及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等。他们既是当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又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长期性。

  在程实看来,“稳”是“进”的现实基础,“进”是“稳”的长期保障。直面长期竞争、聚焦高质量发展,中国明确了改革开放再出发、提振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向,一系列政策变化围绕“公平正义”展开。在共同富裕、双循环、碳达峰碳中和等新发展理念引导下,中国经济有望于减速增质过程中行稳致远。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师丁爽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注重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加速脱碳进程和实现共同富裕等长远发展目标,不会出台大力度刺激政策以期拉动经济增长超出潜在水平。考虑到实现长远目标将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将强调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要求政策注重从中长期维度评估总体形势。

(编辑:董湘依)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