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产经>>正文

管清友:中小企业生存状况对互联网行业发展更重要

2021-12-30 19:00:40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12月30日电 题:中小企业生存状况对互联网行业发展更重要

  作者 管清友 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

  民众对互联网行业从全力支持,到口碑两极分化,现在则呈现普遍质疑与批评。如果分析讨论只停留内容导向不正确或者是资本无序扩张分析,都会过于片面与肤浅,也无法深刻理解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与平台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更难以看清互联网出路在何方。因此,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理解互联网经济背后的逻辑。

  回顾历史,2008年是互联网行业分水岭,从单一线上模式、依赖广告业务和游戏业务,到线上线下结合。这个阶段互联网迎来高速发展,用户数量与交易金额进入爆发式增长。以淘宝天猫、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崛起,而线下卖场逐步没落。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得益于国家长期投入的交通体系建设,和大规模的IT建设,最终形成规模化效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强力冲击制造业,外需放缓。政府启动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大规模基建开启,金融与房地产业相结合。交通基建为互联网物流与仓储打下坚实基础。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从2008年的8万公里到2020年的14.6万公里,公路里程从2008年的373万公里到2020年520万公里。电信改革为互联网带来流量红利,从2015年全国移动通信基站466万个到2020年931万个,其中4G基站575万个。到今天,中国互联网行业从用户数量、生态内容以及服务品质来看,可以说做到了全球第一。移动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这并不是依赖几家公司或者几位天才企业家就可以做到。行业前期发展需要天量资金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成本均由国家负担,这也是为何海外电商与线下互联网服务赶不上中国企业的原因之一。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为了激活市场,更多是弥补经济结构转型的缺憾。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增长动力之一,但数字经济前提是完成工业化,有足够的资本与技术向数字经济发力。国家工业化是资本增密的过程,需要不断追加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发展数字经济同样如此。互联网平台化是商业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天然追求规模化效应,难免产生问题。通过平台治理将其转向支持实体经济,虚实结合,弥补过去发展缺憾,大力发展战略性科技产业,形成真正的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经济。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数字经济迎来飞速发展,服务业在数字化转型相对顺利,工业和农业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面对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和挑战,有必要做到稳中求进、虚实结合。互联网行业发展数字经济拥有天然优势,手握大量资本与技术人才,其本身已经结束野蛮生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接下来需要更多地从平台侧往产业侧转移,提高商业效率,进而获得新的增长空间。同时可以引导资金、技术往实体产业、商业转移,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平台治理是希望能引导其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化供给侧改革,发展数字经济与区域协调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同合作。通过技术和模式的融合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共振共赢,互联网企业才能扩大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空间。

  互联网企业发展,政策上要符合要求,经济上要带动科技创新,社会上要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对互联网企业来说,重要的不是产生了多少利润,达成多少GMV(商品交易总额),甚至也不是是否运用了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等等,而是依赖于互联网企业的快递小哥、外卖小哥和无数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如何。一切发展的前提是“以人民为中心”。互联网企业在县乡建立产地仓、数字工厂,在城市升级居民小店……全环节下来,生产流通损耗降低,城乡居民能够获得让利,中小型工厂也可就此实现转型升级。政府同时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保障中小企业和居民的合理合法权益,防止区域垄断再度出现,实现经济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有助于延伸产业链,促进行业从纵向发展到跨界合作。数据流通使工业行业林立的状态发生了“质的改变”,原本清晰的组织界限逐渐模糊,使产业由原来的上下游、产供销的线性关系向立体、多维的网络化方向发展。行业内企业从原本的竞争关系转向竞合关系,个人消费者可以参与产品设计和制造成为产消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定义,形成全新产业网络。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给产业发展逻辑、产业组织形态、产业发展形态都带来结构性、颠覆性变化。(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编辑:郭晋嘉)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