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

21家银行勠力14万亿绿色信贷 7家头部银行占比超七成

2021-12-31 11:12:5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家银行勠力14万亿绿色信贷 7家头部银行占比超七成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愿 北京报道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商业银行不断优化绿色信贷规划,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

  2021年11月,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披露,截至2021年9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与此同时,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

  央行口径也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经突破2万亿元,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均突破1万亿元,其中个别银行接近2万亿元。

  与此同时,部分银行还明确了未来绿色信贷投放规划,“分食”广阔的绿色信贷增量市场意图明显。如,国家开发银行表示2030年绿色贷款占信贷资产比重达到30%左右;农业发展银行力争“十四五”绿色信贷余额较“十三五”时期翻番,规模占信贷资产20%以上;农业银行将绿色金融作为“十四五”规划三大战略之一,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中国银行表示,“十四五”期间计划对绿色产业提供不少于1万亿元的资金支持;建设银行“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

  “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金融领域的重点工作,将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具体实践,更好地引导市场资金支持绿色发展。”去年10月下旬,央行行长易纲曾公开表示。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绿色信贷的发展不但有助于金融机构优化资产结构、促进金融业提质升级,而且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减排效果。“按照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21家主要银行机构预计每年节约标准煤超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7亿吨。”

  7家头部银行占比超七成

  2021年,是我国“双碳”目标提出后的首个完整年度。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现了高速增长,而头部银行增速更高、所占份额更大,3家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和4家国有大行绿色信贷共计已接近10.5万亿元,占14.08万亿元市场份额的比重超过七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3家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和4家国有大行了解到,截至2021年11月末,国家开发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2.4万亿元,居国内银行业首位。该行绿色贷款重点支持了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城乡建设、绿色交通建设、工业领域节能环保改造等领域。

  “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资金需求,有很多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要满足绿色发展的资金需要,仅靠政府资金远远不够,必须引导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依托国家信用支持,服务国家战略,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战略工具、政策工具和宏观调控工具。”去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行长欧阳卫民在银保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时,国家开发银行绿色信贷余额约为2.3万亿元。

  工商银行则是目前我国绿色信贷余额最高的商业银行。据其披露,截至2021年6月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15万亿元。不仅如此,该行绿色债券发行量、绿色债券承销及投资额等指标均保持同业领先。

  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面,工商银行如何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工商银行行长廖林曾介绍称,该行将从深化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提升环境风险管理能力、推进自身绿色低碳运营、加强国际合作信息共享等四方面着力。

  其他银行方面,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截至2021年10月末,农业发展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为11268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的17%,较年初增长33%,提前完成全年度绿色信贷发展目标;截至2021年9月末,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分别为1.82万亿元、1.62万亿元、1.1万亿元,增速均高于25%;截至2021年7月末,进出口银行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200亿元,占表内贷款余额的7%。

  不过,在中国银行副行长王志恒看来,当前金融支持绿色发展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据估计,中国实现碳中和需数百万亿元资金支持,年均资金缺口近2万亿元,在可再生能源、土壤污染修复等领域缺口较大。”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预计今年货币政策在稳健基调下仍有向松调整的空间,同时货币政策有望更多运用结构性工具,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科创、绿色等重点领域提供精准导向,普惠和绿色贷款将成为信用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创新谋变一体化服务体系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国民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动态优化过程,金融既要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又不能简单过快地退出传统能源领域,需要通过对更高标准、更高效率产能的支持,引导对传统落后产能的‘减量替代’,从而逐步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央行副行长刘桂平曾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为此多家银行制定了绿色信贷的长远规划,短至“十四五”时期,长至2060年。如,国家开发银行于2021年12月中旬发布的《实施绿色低碳金融战略 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该行绿色贷款占信贷资产比重较2020年底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绿色贷款占信贷资产比重达到30%左右,2030年前实现集团投融资与自身运营碳排放“双达峰”;2060年前实现集团投融资与自身运营碳排放“双中和”,并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嵌入公司治理、企业文化、业务发展、经营管理全流程。

  除了将绿色信贷作为长期坚持的发展目标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了解到,在方式、方法上,主要银行也在不断创新升级。

  早在2007年就制定了绿色信贷指引的进出口银行,近年来综合运用债券投资和债券承销支持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领域,参与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推动碳排放权配额的应用。据悉,目前该行已经构建了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碳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元成熟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2021年11月初,农业银行副行长张旭光在第十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介绍,在助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该行积极构建涵盖信贷、投行、投资、碳金融等领域的多层次立体化业务体系,例如曾创新推出生态修复贷、生态保护贷、碳汇林业贷等多项特色产品。“未来还会将环境影响、能耗控制等指标作为行业客户分类和项目准入标准,实施差异化政策,避免投融资活动对气候及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同在2021年11月,建设银行宣布启动客户ESG评级体系项目。建设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构建客户ESG评级体系旨在识别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客户,为客户选择、风险偏好制定、信贷结构调整等提供支持,并将致力于达成追踪客户ESG评级表现,为关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投资者提供更为明确的投资信号等目标。

  “中行通过机制建设和创新举措,大力推动绿色债券投资。如率先引入立体化绿色债券配套机制,加强绿色债券投资、承销、发行联动,在优质债券项目上形成良性互动。”2021年10月,中国银行行长刘金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编辑:冯方)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